出博山城越东关到秋谷口,有一座古朴典雅,人称“桥上流水,桥下行人”的石桥,名后乐桥。紧接着后乐桥的荆山西麓,有一组颇具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巍然屹立在范河畔,名“范公祠”。祠后一方石,传为范仲淹读书台,也称晒书台。祠前有一泉,名范泉。泉出地表,池深三米,周二十余米。青石甃砌,围以石栏。水势涌盛,泉如贯珠,汩汩上冒,洁净透明。旧时,泉出池而南北分流,南导入因园(清诗人赵执信别墅),曲折回还,注范河。北流分两支,一支穿怡园,绕清音阁泻于“鸢飞鱼跃”池;一支折西,越后乐桥入东关,这就是“桥上流水”的水源。要知道“后乐桥”和“范公祠”的名称来历,还得从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说起。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少时家贫,断齑画粥,勤奋学习。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范仲淹从小生长在农村,十分了解和同情人民疾苦。主张改革政治、整顿武备、重视农业、减轻徭役,遭到守旧派的反对,罢去朝政。范仲淹为官清廉,生活俭朴,表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清王士祯《香祖笔记》卷九载:“今益都西南百八十里颜神镇城东秋谷有范公祠。泉清泠,出祠中,东北流,合城西之笼水,亦名‘颜娘泉’……盖文正幼随其母,流寓长山,读书长白山中,又往来秋谷……皆其孤贫流寓时读书之迹”。清康熙三年(1664)孙廷铨《颜山杂记·卷一水泉》载:“文正少孤,育于长山朱氏,因名朱说。尝读书长白山醴泉寺……。以秋谷接迹长白,实为胜地。伏读栖寻,其有由然。”民国二十年(1931)《博山乡土志》载:“荆山西麓清泉上溢,昔人因宋朝范仲淹曾栖止其处,遂以范泉名之。泉上并建有范公祠堂。藉以景仰前贤,示范后士”。据以上大量史志资料记载,范仲淹幼时曾寄读于此。他幼时流寓颜神之因,史书虽无记载,但民间都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范仲淹幼时,其父外出经商,流寓颜神,病危,母子来探。后父病故,母子贫困,无资返回原籍,遂改嫁长山一朱姓商人。范仲淹随养父姓,名朱说。仍寄读于颜神。后又随养父去长山,寄读于长白山西峰下醴泉寺。后进士及第。遂归宗复原姓名范仲淹。博山旧八景中曾有“秋谷高风贤址在”诗句传世。为了学习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泉命名为“范泉”,河命名为“范河”,桥命名为“后乐桥”。并在范泉建祠堂也命名为“范公祠”。
(来源:博山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