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25

05/12

15:45:43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兖州千年金口坝,岁月沧桑永流芳

春风暖阳四月天,百花齐放古城缘。千秋遗迹寻往事,金口秋波谱新篇。兖州‌是古代九州之一,其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兖州一词的出现始于春秋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著书立说,把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兖州即其一‌。

兖州古城之内古建筑众多,最早的水利枢纽遗址当属金口坝,始建于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距今约1500年,其独特风格,独具匠心,凝聚着兖州人民的心血、汗水和智慧,为泗河两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3年,金口坝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口坝之说:工程坚固如金,经历了多次修缮和加固。如明成化七年,都水主事张克谦主持修复,坝身固之以铁扣,嵌缝拌之以糯米,使其十分坚固,成为鲁地著名的“金口玉坝”,寓意其坚固程度如同金子般珍贵和持久,由此得名“金口坝”。

金口坝,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城区东南部三河村街与滨河南路交叉口东240米处,又称金口堰,是一座集交通、灌溉、防洪于一体的古代水利工程。为古代兖州(今兖州区)十大景观之一,被誉为“金口秋波”。从高空俯视金口坝,会给人一种宏伟而精致的印象,其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在俯瞰之下,呈现出几何形状图案,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坚不可摧,牢牢锁住洪水猛兽泛滥,坚守千年而永固。

泗河发源于山东省新泰市太平顶山(海拔814米)西侧。自东向西流经新泰、泗水、曲阜、兖州、邹城、任城、微山等县市区。流入济宁市任城区石桥镇仲浅村入南四湖(昭阳湖)。

世代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兖州古人,首先发现和利用泗河之水,为民造福,变水患为水利。在1500年前大兴水利工程,建造大坝,独具匠心,用智慧筑起泗河宏伟水利枢纽工程。

建于千年的金口坝,建筑者选用青石为主建材。青石是一种沉积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属于石灰岩类,其青石的硬度较高,耐磨性好,耐久性强,使用寿命长‌,因而,青石具有千年万年不化、不碎、不朽特性。条石与条石之间用铁扣紧连,就是“铁锔子”。它的形状类似长方形,从四角等线向中间收进,与相邻的条石紧紧固定在一起,增强坝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以抵御水流的冲击。

坝长约130米,坝身由15孔石拱组成,单孔跨度约5米 ,坝高约7米,坝基宽约20米,顶宽约5米。它是调节泗河水量的水利枢纽工程。枯水期,拦截泗河水,抬高水位,利于灌溉农田;洪水期,可减缓水流速度,分泄洪水,减轻下游水患威胁,同时也为过往行人提供通道,天堑变通途。

金口坝历经千年风霜,它见证了沧桑岁月变迁,春夏秋冬的时间印记、四季轮回的岁月积淀与生命轨迹的年轮更替。它不是一般大坝,是生命千年的延续,是人类智慧成果的体现,是古代文明与现在文明的融合,是文化内容和精神追求‌的传承。它经历了血雨腥风,战争磨难,改朝换代。明末清初的战乱,民不聊生,食不果腹,灾难深重;到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兖州,给善良的兖州人雪上加霜,苦难的人们在呐喊,在挣扎,在反抗,在战斗,直到抗战胜;又历经了三年的解放战争,兖州人民终于迎来1948年之夏,回到人民的怀抱。

77年以来,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兖州水利枢纽工程,先后建设泗河防洪工程‌;“水润兖州”水系连通工程‌;‌引湖入兖调水工程等等。金口坝是兖州最具代表性的水利枢纽。金口坝经历了多次修缮,特别是1997年兖州市政府对其进行了维修。这座坝至今仍在调节水势、防止水患和灌溉农田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年4月1日,在兖州区文物保护部门张先生引领下,“古建遗韵,千秋故事”古建筑拍摄组,在组长张建中带领下,走进千年金口坝遗址。本来想拍摄几张大坝遗址图片即可,当我走上坝体,从西向东漫步时,走着走着被1500年前修建的大坝所吸引,并产生浓厚兴趣。在缈望中的金口坝好似一位千年长者,走过了辛酸苦难的童年;动荡不安的青年,兵荒马乱的壮年;铁蹄蹂躏的中年;迎来沧桑巨变,盛世复兴的晚年。金口坝被批准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在人民的滋养中得以保护,在泗河人的热切中得以展示。它从未停下脚步,始终在路上,行走在为民造福的路上……

为此,第三组成员立即行动起来,拍坝首•东西相连;拍坝身•南北呼应;拍闸门•上下兼顾;拍坝体•手手紧扣;摄影家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在大坝中发现不凡之美,定格永恒的画面。用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细致地观察大坝结构,用相机准确记录下一张一张精致的金扣图片。还动用了无人机高空俯拍,展现金口坝千年雄伟壮姿与宽广胸怀。犹如泗河上一条蜿蜒曲折的玉带,维系着泗河两岸的人们,繁衍生息,谷丰果香,家业兴旺。大坝就是紧紧镶嵌在长河腰间的金色之扣,耀眼夺目,金光闪闪,恩惠着河边的人们。风调雨顺,丰丰年年,长长久久,永永远远,生生不息。同时,陪同第三组的张先生详实地讲述了金口坝的过往和今生,从而更加了解这座大坝的来龙去脉。

直到今天我站在这座大坝上茅塞顿开,领略了兖州古人在1500年前兴修水利,造福桑梓的伟大壮举,展现了智慧水利的魅力。

我亲眼目睹车水马龙的景象,东来西往的汽车、自行车,忙忙碌碌的人们穿梭在青石板路上;还有闲情逸致的垂钓者,观光客,在春日的阳光下,欣赏着这座千年大坝。此时此刻内心泛起无限的遐想,感叹古人造坝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举,同时敬畏先辈筑坝为民,造福子孙的崇高品格!仿佛看见古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一个一个身强力壮的高大汉子,用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筑坝的情景;似听见车轮滚滚发出的嘎吱嘎吱响声。

当下泗河两岸的人们丰衣足食,得益于金口坝带来的福祉。如今这宝贵的金口坝,不仅是人类有形的宝贵财富,还是一笔珍贵的精神遗产。有识之士会让筑坝人的创新精神在延续,大国工匠的技艺在延续,大坝的生命力在延续……。

 

                                             (来源:文化济宁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