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区民政局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发布日期:2022-12-01

即墨区民政局抢抓青岛市新一轮区划调整战略时机,紧贴新时代民政职能,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采取有力举措,砥砺奋进创新,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民生保障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社会救助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依托“社会救助一件事”机制,将民政、人社、住建、医保等部门14项救助帮扶业务纳入“社会救助一件事”线下申请救助事项,将教育、民政、司法、人社等部门17项救助帮扶业务纳入线上申请救助事项,逐步形成多元一体的“14+N+1”“大救助”服务体系,服务实效、服务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社会救助保障机制逐步夯实。实施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连续调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撤市设区以来,全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了51%和103%;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低保标准的1.5倍,临时救助保障标准提高至3万元。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设立50万元慈善“救急难”专项基金,作为社会救助领域的有力补充。完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引入社会救助家庭经状况第三方评估,明确收入核对的认定对象、实施单位、管理职责、收入范围、核定程序和法律责任等有关内容,增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精准度。社会救助工作程序不断创新。持续深化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推行主动发现机制,打造“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的主动发现模式,全面实现“政策找人”。积极参与腾讯“99公益日”网络募捐,打造“慈善+网络+专业力量”服务救助品牌。深入落实社会救助“三主动”措施,推行社会救助“码上通”,通过发布二维码形式为困难群众提供社会救助“知”“办”“查”三结合的“指尖”一码通办服务。社会救助兜底功能坚实有力。主动与区乡村振兴局对接,加强低保特困家庭经济状况、脱贫享受政策人口、老弱病残群体等易返贫对象动态监测,严格落实低保渐退期制度,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各镇街道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及时为急难对象24小时先行救助和重大困难生活救助制度落实提供资金和制度保障。全区年均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7万余人、特困供养人员760余人、实施临时救助900余人次,78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实现脱贫。

二、养老服务建设托起最美夕阳红。加强顶层设计,养老服务“软环境”明显提升。科学编制《即墨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20-2035年),加强顶层规划布局,出台《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完善资金多元化投入、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补贴等8项扶持政策,优化养老护理员岗位综合补贴等3项保障制度,打牢养老事业、产业发展的保障基础。加强设施建设,养老服务“硬环境”大幅改善。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紧贴全区老年群众需求,不断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建设养老机构19家,建设镇街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7处,转型村(社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111处,建设养老服务床位2588张、家庭养老适老化改造床位1200张,开办运营社区助老食堂7家,区-镇街-村居-家庭四级养老服务设施更加均衡。加强福利保障,老年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撤市设区以来,把全区老年群众普惠保障作为一项硬指标,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先后建立健全8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补助和高龄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和为城乡低保家庭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居家服务等福利制度;每年投入600余万元为6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给全区老年人生命健康扎实了一道安全保障网;家庭养老床位、关爱巡访、时间银行、助老大食堂等老百姓身边的养老服务举措不断创新和推出,直接惠及全26.7万老年群众。 加强服务管理,老年群众“安全网”不断织牢。完善建立“养老服务运营监管服务平台”把全区4.25万条老年人信息、19家养老服务机构、17处镇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11村(社区)居家社区服务站、5家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等基础信息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实现养老服务、运营管理实时在线。坚持预防与监管相结合,抓牢养老安全生产,指导19家养老机构修订完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定期对19家养老机构进行安全督导,对14家养老机构进行驻点监管,筑牢养老机构安全墙。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区民政局紧紧盯住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及时制定养老机构防控政策,压实各项商情防控措施,指导全区养老机构完善疫情防控全员责任制、应急处置预案等各类管理制度8项,组织机构60周岁以上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指导养老机构累计完成80余轮全员核酸检测,累计检测人数达9.8万余人次,截至目前,全区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零感染。

三、“五社联动”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效能。“五社联动”融合社区治理能力有效彰显。撤市设区以来,已建成17处社工站,实现全区镇(街)全覆盖,设立志愿服务站点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数为1128个,打造邻里中心示范点8处。通过“五社联动”充分融合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志愿服务站、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站点功能,鼓励街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配备社会工作者,实现人员专业、服务多样的服务模式。目前,已累计服务居民2.5万余人次,为基层社区治理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五社联动”推动社区治理服务亮点纷呈。在推动“五社联动”活动中,推行个案、小组、社区等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先后打造了一批颇具特色的服务组织和品牌。比如,在北安街道新都社区、通济街道阳光城社区、潮海街道古城社区等社区打造了“红蜂志愿服务队”、“蚂蚁帮办团”、“丈母娘调解队”、“大姐说和队”等20余个品牌社区社会组织,在服务社区“一老一小”、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帮助群众解决了难点热点问题。“五社联动”凝聚社区疫情防控强大合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社区为中心,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等力量,发挥行业特点和专业优势,积极主动参与疫情防控,截至目前,全区公益慈善类、志愿服务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一线疫情防控工作的志愿服务组织60余个,出动救援的志愿者、社会工作者达5800余人次,服务50余个社区,切实筑起了社区疫情防控防线。

四、社会服务质量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取消婚姻登记收费,开展婚姻家庭调解辅导,开通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婚姻电子证照”等服务,打造山东省“美美与共、琴瑟和鸣”最美婚姻登记机关品牌,撤市设区以来,先后为35000余对新人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加大殡葬惠民力度,基本殡葬服务减免标准提高到1655元,投资5000余万元对殡仪馆进行改造扩建,升级殡仪服务区、停车场及火化设备等基础设施,全区殡仪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成立调整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爱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加强全区红白理事会建设,网络村庄红白理事会覆盖率达100%,移风易俗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社会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

一串串数据背后,是不断升温的“改革力度”和“民生温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即墨区民政工作者将持续勇担使命、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不断推动民政事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让群众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供稿:青岛市即墨区民政局   通讯员:张文秀  审核:辛晓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