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历史地名保护 现代地名管理 地名标准化
论文摘要:我国现存千年以上的古县约有700多个、古镇千余个,每个县、镇都有一定数量的历史地名,且数量庞大,每条历史地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近年来,在我国,由于人们对地名文化缺乏认知,乱更名乱起名现象屡屡发生。很多古老的地名正面临濒危、失传的危机,亟待加强保护。
地名,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在历史的长河中,地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各族人民文化起源、行政沿革的可靠记录。反映了民俗风貌及民族的融合变化。因此,地名成为历史、地理、语言、社会以及民族、风俗学研究的窗口。
地名标志领土主权。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现代地名学的开拓者之一谭其骧曾说,“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然而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对地名的管理和保护力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历史地名的管理保护混乱
历史地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名。
老地名是城市的记忆。其记忆功能主要表现于两方面,一是激活市民对自己悠久历史的家“寻根”与热爱,二是加深外地人对这个城市的了解和向往。现代人对一座城市的认识,首先是通过旅游“触景生情”的,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往往成为吸引游人的第一要素。城市古老历史构成中,博物馆、古迹堪称是硬件,而老地名就是软件,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城市历史。老地名是城市独特文化的符号,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老地名便是如此,他恰恰是对这种独特文化的传承,是提高城市知名度,增添城市魅力最好的佐证。
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的9号决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
(一)我国历史地名保护的现状
我国现存千年以上的古县700多个、古镇千余个,每个县、镇都有一定数量的历史地名,数量庞大,每条历史地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近年来,在我国,由于人们对地名文化缺乏认知,乱更名乱起名现象屡屡发生。很多古老的地名正面临濒危、失传的危机,亟待保护。但是我国很多地方却纷纷改名。
比如赫赫有名的徽州在1987年改名黄山市,许多人感到很不理解:徽州在长达近九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完整的、系统的区域文化,成为中国三大地方文化代表之一(藏文化、敦煌文化、徽文化),徽州这个名称内涵极为丰富,徽商、徽州民居、徽墨、徽雕、徽州的历史文化名人等等,早就成为响当当的地域名牌,在国内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并很有可能走向世界。可悲的是,当地一意孤行改徽州市为黄山市。为什么要舍弃自己祖宗创下的巨大无形资产去戴上和自己不相干的一个山岳名胜黄山的帽子呢?难道只有改为黄山,当地的经济、旅游业才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吗?答案是否定的。
还有云南思茅改为普洱,云南省普洱市原名为云南省思茅市。因一时的普洱热2007年更名为普洱市;再有河北省完县为金代所置完州,以“山川完美、坚固”之意而得名,但在1993年因投资商认为“完”是“完蛋”之意,而荒唐地更名为顺平县。
在城市化进程中,有的地方改变地名往往提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如发展旅游产业,提升城市知名度等,但将其放到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看,则极不具有合理性,实质上会造成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严重破坏,因为地名是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地名语词的含义是对地理实体的专指,它揭示了地理实体的历史沿革和语源文化,地名一旦更改或消失,其包含的历史意义也随之消失。
(二)历史地名如何进行保护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加强对地名文化的保护呢?
要从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地名文化的保护。
1、要保护濒危地名,尤其是对已成为当地文化标志的古老地名,绝不能打着商业开发的旗号随意变更或废弃。
2、成立各级地名专家委员会。确实需更名时,要通过各级地名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严格论证,在命名时注意保持地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比如北京的武定侯胡同因道路拓宽改造更名为武定侯街,原来的专名没变,既保留了老北京的胡同文化价值,也方便了群众使用。这就是很好的范例。
3、对老地名进行收集和整理,在城市规划、开发命名时地名机构必须参与,并且首先考虑选用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地名,这样也是保护历史地名的很好的方式。保护老地名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它“复活”,根植于百姓心中,真正融入市民生活中,如果只是在档案馆的老资料里保护,时间久了必然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最后用立法的方法防止老地名丢失也十分必要,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历史地名加以保护,也是可取的。
在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暨第二十四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上确定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地名保护为什么会引起国际社会如此高度的重视?因为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具有本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遗产。许多国家都把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作为地名科研与地名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现代地名的管理不到位
中国是文明古国,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地名标准化工作。1978年成立了中国地名委员会;1986年国务院颁布《地名管理条例》,1996年制定了实施细则,新的《山东省地名管理条例》也正在修订中。国际社会也非常重视地名标准化工作,早在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就提出地名标准化的问题。1967年第二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做出制定国际标准的决议。 1975年我国开始参与联合国的地名标准化工作。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通过了我国提出的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的提案。1978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国家测绘总局、中国地名委员会《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最头痛的是不认识路,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最希望看到清晰准确的地名标志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各种地名标志的设置和更新却未能及时跟上。
一些新建、改建的道路和居民区未设置地名标志,许多路、街、巷原有的标志也存在者不标准、不规范的现象;原有的一些村碑大多数已经消失不见;更有一些地名标志牌年久褪色、毁坏、无人管理,不少地方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建,原有的一些门牌号已经不适应城市发展,不少单位无门牌号码,名胜古迹、旅游景点、河流、桥梁、纪念地等公共场所和建筑物也未建立适合其特点的地名标志,甚至有的地方自己随便起名,无人监管。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居民出游、商务、贸易都造成了影响,甚至伤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一)地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地名管理体制不顺。民政、城建、公安、国土、工商、文化、旅游等部门各自为政,虽然有各级地名委员会机构,但是缺少强有力的制约机制,是导致地名管理混乱的根本原因。很多地方对地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命名、更名根本不履行审批手续,地名命名更名、标准化使用不够规范也阻碍了地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制约了地名公共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2、监督惩罚措施不到位。由于领导重视、资金、人力等问题,对于一些违规现象治理不够。
3、地名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普遍缺少依法使用地名的意识。由于宣传力度不到位,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标准地名的使用知之甚少。据非官方调查,即使是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中也大约有90%的人不知道地名办是干什么的,更别提标准地名的使用了!
(二)针对以上情况应采取以下措施,以推进地名标准化工作
1、领导要重视,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制约机制。无论哪个行业,城建也好,公安也好,通讯也好凡是牵扯到标准地名都要认真对待,不能自己想用什么名就用什么名,要求地名机构参与其中,地名机构要充分利用网站等信息平台发布信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现今社会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其他,地名管理正规化对于经济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可以避免少走弯路,对于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
2、加大资金人力的投入。地名工作是一项社会公共服务工程,是造福整个社会的,也是人民生活一日也离不开的内政工作。为了更好地使这项工作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各级政府应当加大扶植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尽快地使其发挥功能。同时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规范、不正确使用地名的现象,要及时予以纠正。
3、加强宣传力度。只有使人们都了解地名,认识到地名的重要性以后,才能推动地名标准化工作不断前进。
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地名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推进地名标准化,规范地名命名、更名,必须正确把握地名标准化与民族习俗、历史传承的关系,正确处理保护历史地名与清理整顿不规范地名的关系。在保护历史地名、弘扬传统地名文化的同时,不可忽视对新生地名文化的锤炼打造,本着既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文化的原则,充实新生地名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促进地名文化的传承发展,把地名命名、更名的文化理念融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之中。做到人人自觉使用标准地名,以便地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