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经纬

2018

06/13

14:20:42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再论滨州“地名序数命名法”

  黄河三角洲名城滨州市的城区及其辖域普遍以序数命名街道等地理实体,形成了国内少有的“滨州序数地名现象”,并逐步得到推广。“地名序数命名法”,既彰显了滨州的临水地域风貌,又有很强的定向和指示效用,易找易记,与路名牌设置管理工作相得益彰。“地名序数命名法”的形成依托了滨州本土文化和棋盘状道路系统,便利了滨州近年来新城区和老城区的衔接和互动。滨州序数地名的无缝式扩展将继续支持黄三角大开发机遇下的城区拓展建设。

  序数地名便于记忆,能够准确指示区域的地理性质及风土人情、所在的地理位置、地点之间的远近关系,被视为一种独特的地名命名艺术。滨州“主词+序数+路”的“地名序数命名法”在滨州市的城区及其所辖县(区)城、乡镇驻地、村庄的街道地名规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形成了国内街道命名方式的一种独特现象,被称为“滨州序数街道地名现象”。

  根据《2005-2020年滨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圈定的东、西、南、北四条外环路以内的城区路网图,滨州市地名办将规划城区作为一个整体,对原有自南向北排序的东西方向的黄河一至十路,继续向北依次排序到北环路内的黄河十七路;对黄河一路以南区域的新规划东西方向街道,以黄河一路南邻的街道为长江一路,以此向南,依次排序到南环路内为长江一至十一路;对原有的由东向西排序的南北方向的渤海一至十路,继续向西依次排序到西环路内的渤海二十九路;对渤海一路以东区域的新规划南北方向街道,以渤海一路东邻的街道为东海一路,以此向东,依次排序到东环路内为东海一至三路(见图1)。以干路为框架,期间的支路也相应编入序数路之间,比如,黄河五-1路、渤海十七-1路。

  由此,滨州城区形成了横向黄河路向北、长江路向南,纵向渤海路向西、东海路向东四个方向的新建街道,并按其序数继续扩展排序命名。随着规划城区外围相连工业园区和街办驻地的开发建设,街道命名黄河路向北已扩展到黄河二十路,渤海路向西已扩展到渤海三十路,东海路向东已扩展到东海七路(见图1)。

  一、 “滨州序数地名现象”的背景及成因

  (一)形成背景及历程。“滨州序数地名现象”,既依托了滨州近60年来的城市及道路规划建设,又切实支持了2000年以来滨州城区的快速拓展。

  1. 早期建设打起雏形框架。滨州,因东濒渤海得名,是依古黄河渡口小镇发展起来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名城。1952年惠民专署驻地自惠民迁至位于黄河北岸、扼南北交通要道、战略位置重要的滨州(当时称北镇)。建设伊始,滨州的街道规划借鉴济南的经纬序数路建路起名,采用的是“主词+序数+通名”的地名序数命名法。主词突显了滨州依河临海的地理位置和人文风貌,巧用序数构建滨州城区的雏形框架:以城区所处黄河横南、渤海纵北的地理位置,沿黄河大堤依次向北将东西方向街道命名为黄河一至十路,从东向西将南北方向街道命名为渤海一至十路。

  2. 2004年之后支持滨州城区快速扩展。2000年滨州撤地设市,2001年滨州西部成立省级开发区,滨州进入了突飞猛进的规划建设时期。2004年滨州市政府制定实施街道路网规划后(《滨州市城市四环五海规划方案》、《2005-2020年滨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地名办根据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的原则,对所规划的全部街道制定命名方案,报经市政府批准公布。2008年滨州市地名办又根据街道调整进行了补充命名,报由市政府公布。这些规划新建的街道命名是在原横向黄河+序数+路、纵向渤海+序数+路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这样做既保持了原有地名的稳定性,又保证了新老城区的地名的衔接,实现了新老城区的“无缝式”地名扩展,推动了两区的融合互动发展。

  (二)形成原因。滨州序数地名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三方面推助。

  1. 自然地理环境。滨州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区,黄河下游多次改道、决口、漫流,沿海地带常受海潮袭击。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齐文化、兵学文化等多元文化,铸就了黄河三角洲人吃苦耐劳和勤劳朴实的坚韧性格、以及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形成了粗线条和务实的思维模式。滨州序数地名命名,正是这一思维模式的体现。

  2. 黄三角移民文化。黄河三角洲地区经历了多次人口迁入。自从大汶口文化和夏商时代,黄河三角洲故地逐步形成居民点。至周秦宋元时期,人口渐众,人均耕地渐少,因此不断迁徙到退海肥沃之地。元末明初,黄河三角洲地区深受“靖难”战火之苦,人口亡逸严重,明朝廷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等地大规模移民至黄河三角洲地区。清末民初,1855年黄河决口夺大清河道入海,淤出大片新淤地,军事屯垦和鲁西南灾民移民至此。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又组织工业与农垦移民至此。新移民掘地为室、结草为庐、烧荒种地、犁沟围田、跑马圈地、占地建村,形成了大量以序数命名的村庄聚落,如一营、二营、三营……十八营、二十师、二十七师、二八旅、一村、五村、七村……二十五村、十八户、二十一户、头段、二段、三段、四段、六百步村、一千二村等。当地外来移民的序数村名命名法,是滨州现代序数地名文化的本源和雏形。

  3. 政府推动。现代地名命名,尤其是城镇的街道命名,通常是由政府及其决策部门申批颁布的。滨州“地名序数命名法”在市、县、乡、村街道命名中的快速普及和推广,得益于滨州市各级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市、县地名办和乡镇民政办的扎实工作。

  (三)普及应用。滨州城区外围的发展区片和县城也沿用了相同的地名序数命名法,详见表1。此外,滨州市辖区有70%的乡镇驻地、村庄街道命名,采用了这种“地名序数命名法”,限于篇幅不再列举。

  表1:滨州城区外围的发展区片和县城的街道命名情况

  区片名称 横向街道命名 纵向街道命名

  滨北街道办和滨北工业园区 梧桐一至十二路 凤凰一至十路

  滨州高新区 新一至九路 高一至十四路

  惠民县城 兵圣一至九路 乐安一至十一路

  阳信县城 阳城一至八路

  工业一至九路 幸福一至六路

  河东一至五路

  无棣县城 星湖一至三路 棣新一至九路

  开发一至五路

  沾化县城 金海一至九路

  恒业一至五路 银河一至六路

  富源一至七路

  博兴县城 博城一至六路 胜利一至七路

  邹平县城 黄山一至五路

  鹤伴一至四路

  会仙一至五路 黛溪一至六路

  醴泉一至十一路

  月河一至六路

  二、 序数地名的特色

  (一)语词构成既彰显地域文化,又指示不同地点的空间关系。滨州“地名序数命名法”采用的是“主词+序数+通名”的语词结构。主词体现了当地的地理文化特点和滨州人民的亲水情结。序数体现了系列化简洁便捷的特点,东西南北四条序数一路的交汇地点是上世纪50年代的城镇雏形“老北镇”的所在地,由此出发主要向西拓展,因而道路之间的地理逻辑关系清晰、指向定位功能很强。通名限定了地名的类别。综上,滨州序数地名的优点是群体序列化程度高,区位特征和指位性强,容易体现地名网络特点和地名之间的联系,简明、易记易找、使用非常方便。

  1.主词选取。滨州处于鲁北平原地区,无山可依,唯有黄河横穿,利用黄河水资源成为滨州人的亲水共识,因此滨州的街道命名优先选择了水名,以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实体“黄河”名称,随着横向流经市区,将东西向街道命名为黄河序列路。与母亲河黄河相呼应,将2004年以后新近规划的黄河路以南的东西向街道命名为长江序列路。因滨州市北濒渤海,就以南北向街道命名为渤海序列路,渤海路以东的南北向街道因地近东海水库命名为东海序列路。4条序列街道主词,横向为黄河路、长江路,纵向为渤海路、东海路,贴切自然,文化底蕴深厚,与城区的4环河相连、5海水库呼应,又加上72湖点缀、水系交织,形成了“人在水畔居,夜闻波涛声”的水中生态宜居的规划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滨州人亲水、近水、赏水、人水和谐的情怀。

  2.序数排序。在滨州规划城区,由内向外,按一、二、三、四、五、六、七……汉字序数,从起点街道依次向终点方向排序,如黄河一路、黄河二路、黄河三路、……,长江一路、长江二路、长江三路、……,渤海一路、渤海二路、渤海三路、……,东海一路、东海二路、东海三路、……。不能用阿拉伯数字1、2、3,如黄河1路。序数排列既吻合滨州近60年来的城区拓展轨迹和趋势,也起到定位和指示作用,博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3.通名定位。滨州城区街道通名确定为路、街、巷三个层次,为公众查找街道名称方便,将规划城区的主次干道作为一个整体编排,全部以“路”为通名,按序数排序命名。支路被嵌套编入主干路序数之间,比如黄河五-1路、渤海十七-1路。另外对主次干道相夹、难以排序到路名序数序列的个别支路,一般以所处方位以“街”为通名命名,如府前街、府后街、府右街。目前还未使用通名“巷”命名规划街道名称。

  (二)便捷实用,科学高效。

  1.系列性。地名命名方式很多,各有利弊。以名山大川和名城名地命名的街道,雷同较多,也较复杂,一个地址往往涉及多个地名,比如“北京市南京路南宁小区”极易混淆多个地名而导致出错。以众多吉祥嘉言词语命名的街道,缺点是太难记忆,即使命名好几年当地民众往往还是分不清记不住哪条是吉祥路,哪条是翠微路,就更不用提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者和务工人员了。以片区联字命名的街道也很难区分秀山路、秀水路、秀川路、秀田路、秀林路。滨州的“地名序数命名法”就避免了这些问题,全城就横向黄河、长江2条,纵向渤海、东海2条共4条主词街道,每条以序数排序,老北镇是坐标原点,整个城市街道格局清晰明快,序列感和方向感极强。

  2.定向性和便捷性。街道序数命名的优势在微观地域内(比如一个镇或村)可能不是很明显;但在一个地级市,将整个城区的街道用序数有规律地贯通排序命名,方向感和位置感极强。走进滨州,一说黄河序数路,都知道是东西路,在城区的北部区域;一说渤海序数路,都知道是南北路,在城区的中西部区域,再按路名序数查找目的地就很方便了。这种棋盘状的街道格局和“滨州序数地名命名法”不单便利了滨州人,也方便了外地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滨州。凡是外地人到过滨州的或住在滨州当地的,无不说滨州的街道名称好找好记、简便快捷。“滨州序数地名命名法”还方便了街道命名操作。选取最具有当地地理、历史、文化特征的主词,加以序数排序,选词简单,编号容易,利于计算机管理,可按规律定向、连续的扩展命名。

  三、 序数命名法的应用推广

  “地名序数命名法”的便捷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推广,不仅在滨州地区,而且在黄河三角洲,甚至是在周边地区的街道命名中也在传播应用。比如,东营的东一至三路、西一至四路、北一至三路、南一路,利津的利一至七路、津一至六路,广饶的四至九号路,淄博的西一至八路、东一至四路,潍坊的工业一至四路,济南的经一至十路、纬一至十二路,日照的北园一至五路、海滨一至五路、黄海一至三路、公岛一至三路,青岛的科苑经一至七路、科苑纬一至四路,临沂的沂蒙一至十一路、三合二至八街、临西九至十一路、罗一至六路、金七至八路,塘沽的第一至十三大街、鱼台的鱼新一至四路、湖凌一至四路,鄄城的鄄一至五路,肥城的开发一至三路,荣成的枯河一至三街。

  滨州市不但在街道命名中使用,而且在桥梁命名、一村多委的村委会等地名的命名中也得到应用,比如,新立河黄二至黄十五桥、长一至长八桥,曹王自然村中的曹一至曹五村委会。

  综上所述,滨州“地名序数命名法”,形成于滨州城区的街道命名,推广应用于滨州市辖区县、乡、村的街道命名,正在传播影响于黄河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的街道命名,并普及用于其他类别地理实体的地名命名。“地名序数命名法”的便捷性和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什么样的城市(或城区)适合采用“地名序数命名法”、“地名序数命名法”的普及应用还需要当地的地名工作者同时完善哪些配套措施,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借此,结合滨州市地名办近年来的实践经验,试着与省城及兄弟地市的领导、专家、同行们讨论如下。

  第一,滨州在近60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规整的棋盘式道路网格系统,这是滨州整个城区的街道可以用序数有规律的命名的基本前提。根据现代规划理念,棋盘式的道路系统是一种科学高效的交通体系,滨州的地名序数命名法是基于这种特定道路系统应运而生的。如果换作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城市道路系统不太规整或呈环状或放射状,就不太适合在整个城区范围内采用“地名序数命名法”了。

  第二,街道名称标牌是街道名称的有效载体。市地名办在滨州城区和所辖各县已建成的街道路口按照国家标准都安装了相应的街道名牌、门牌和标识牌。序数命名,以牌示名,按牌找路,名牌示位。滨州的序数地名文化和街道名称标牌相得益彰,为滨州市规整文明的市容市貌增添亮点,也为城市建设博得了声誉。基于滨州市地名办的多年基层工作经验,街道名称标牌的设置和维护应该是“序数地名文化”必不可少的配套环节。

  第三,滨州和黄三角兄弟城市都面临着黄河三角洲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城区、县城、镇区、开发区或高新区的用地面积都将快速扩展。 “地名序数命名法”在滨州市2004年到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实践经验说明,序数命名法是一种能够积极响应城区道路的快速拓展及城市大规模建设的、科学、高效的命名策略。应时而论,“地名序数命名法”是值得向黄河三角洲以及其他的兄弟城市再次推荐的。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