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面对成因复杂、情况各异的困境儿童群体,基层儿童工作者如何精准地为他们提供儿童关爱保护服务?由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精心打造的“阿保说案”专栏,陆续推出系列真实案例,与大家共同探寻服务困境儿童的最佳方案。
今天,让我们跟随护童侠阿保,一起来分享案例——如何为多动症儿童提供关爱服务?
8 岁的男孩小明上二年级,入学两年来,老师多次向家长反映他在学校的不佳表现:课堂上,他很难集中注意力,每节课开始十几分钟后便坐立不安;老师提问时,他常常问题还没听完就举手抢答,被叫到后却答非所问,影响课堂秩序;老师课上再三强调的知识点,他总是记不住,学习成绩也不好。儿童主任也观察到小明在参加儿童之家活动时与其他孩子不太一样,如阅读绘本时,其他孩子都专注地聆听,小明却始终静不下来,时而蹲在椅子旁,时而拉拽同伴,甚至还会擅自跑到玩具区拿取物品;集体游戏环节,他常常无故招惹周围孩子,扰乱活动秩序……类似的情况反复出现,导致其他小朋友渐渐对小明产生反感,不愿和他一起玩。周围人也常议论,怀疑小明患有多动症。小明的父母曾尝试多种说教方式,但都收效甚微,最终他们向儿童主任寻求帮助。
儿童主任首先建议父母带小明到医院进行检查。医院会根据孩子的年龄,了解他在家庭、学校等多场景下长期以来的行为表现,结合相关医学检查进行专业评估后,给出科学诊断。在市儿童医院完成一系列检查评估后,小明被确诊为小儿多动症,也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之后,儿童主任与小明父母共同学习了与多动症相关的知识。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与遗传、神经生物学等因素相关。患儿常见的“不听话”或“捣乱”等表现并非主观故意,而是因其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滞后,注意力调控、冲动控制等能力较弱。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100名儿童中,至少会有6人患有多动症。多动症多在幼儿期显现,学龄期症状最为突出,随年龄增长逐渐缓解。但部分患儿的症状会显著影响其学习、生活及社交表现,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或合并出现以故意违抗、敌意、报复等行为为特征的行为障碍。
多动症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注意力缺陷型,典型表现是粗心大意、难以维持注意力、对需要持续专注的活动缺乏兴趣;第二种是多动/冲动型,核心表现是多动不安和行为冲动;第三种类型为混合型,较为常见,即同时满足注意力缺陷和多动/冲动的症状标准。
患儿家长要正确看待多动症,按医嘱进行检查、评估和复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对于多动症的治疗,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是核心环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值得注意的是,外界的误解与歧视对多动症儿童造成的心理伤害,往往比生理障碍影响更深远。多动症儿童常因行为特点受到周围人的批评、呵斥,甚至谩骂、惩罚,这些负面反馈容易引发自卑、焦虑等情绪,进而影响儿童病症康复。因此,提升家庭和社会对多动症的科学认知,消除偏见,是为多动症儿童提供关爱帮扶的重要内容。
在与父母共同学习多动症知识并深入了解病情后,结合小明的实际情况,儿童主任向父母提出以下建议。
营造适宜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在理解多动症病因的基础上,给予小明更多接纳和包容,并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行为引导。一是在与小明交流时,父母要尽量使用激励、肯定的语言,多关注他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等情况时,父母要保持耐心,避免过多指责,尤其不能打骂。例如,当小明做作业拖沓时,不妨对他说:“小明啊,爸爸妈妈知道你其实也想快点把这道题写完,就是有时候管不住自己,不知不觉就耽搁久了,没事,下道题你试着加快点速度,我们觉得你肯定能行!”二是相对于普通儿童而言,帮助多动症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为重要,建议父母尽量固定小明的起床、就餐和就寝时间,帮助他形成稳定的生物钟和规律的作息习惯。三是由于多动症儿童自控能力较弱,因此要更加注重为孩子营造安静有序的学习环境,避免受到来自电子产品、新奇玩具等的干扰。四是针对多动症儿童秩序意识薄弱问题,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在互动中引导孩子学习“先倾听再表达”、“举手示意”、“排队等候”等社交礼仪细节。
保持密切的家校协同
一方面,建议父母主动与孩子老师加强沟通,详细说明多动症的典型表现及影响,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支持方案。例如,请老师帮忙调整小明的座位,尽量避免周围干扰;适当增加小明的课堂参与机会,提升他的学习兴趣;请老师给予小明耐心的学业辅导,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另一方面,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对小明的学业辅导方式:一是任务分解,将复杂的学习任务拆分成小目标,让孩子逐一完成,避免因压力过大产生逃避心理;二是寓教于乐,通过数学卡片练加减法、猜谜语学汉字、知识问答巩固知识点等方式提升学习兴趣;三是多感官学习,借助听、说、读、写、做等活动强化记忆,如在学英语单词“JUMP(跳)”时,除抄写、跟读外,还可通过跳跃的动作加深理解。
建立多元支持网络
父母应主动创造机会,让小明与其他小朋友进行更多交往,这有利于他在同辈引导与互相学习中改善社交能力和行为习惯。同时,父母在就诊过程中可能会结识其他多动症患儿家庭,大家可以组建互助小组,共同交流干预经验、分享心得,优化多动症儿童的养育方式。
除了提供上述建议外,儿童主任还计划为小明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服务。一是在儿童之家组织角色扮演类游戏,帮助小明学会正确表达诉求、与人分享、配合同伴等社交技能。二是进行集体活动时,鼓励小明承担任务并提前安排开朗、友善的儿童与他组队,通过同伴引导提升小明的团队协作能力。三是在日常活动中,支持小明参与拼图、下棋等益智活动及跑步、游泳等体能运动,借此促进其神经递质平衡(如增加多巴胺分泌),释放孩子过剩精力的同时,也能增强他的专注力。四是加强对小明的家庭走访,持续关注其状况,督促父母按照医嘱进行科学康复,确保干预成效。五是在村居营造更加包容的环境,减少大家对多动症的误解,让小明感受到被接纳,而非被孤立。
(撰稿人: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儿童发展部中级社会工作师 张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