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泗水县在未成年人保护“1443”工作模式基础上,聚焦未成年人需求新变化,深入实施联合国“护童成长”项目,以机制创新破题、以数字赋能增效、以专业服务提质,推动未保工作从“体系构建”向“精准赋能”迭代升级,构建“泉乡有爱·合护未来”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新生态,为县域未保工作提供了“泗水样本”。泗水县成功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建设现场会上推广。
以机制创新破题 构建精准化关爱服务体系
“全维度”精准识别。通过大数据筛查与网格走访相结合,将全县14万名未成年人划分为红、黄、蓝、绿四色风险等级,精准识别红、黄、蓝三色重点关注未成年人4112名,实施“一人一档”动态分类管理,实现未保工作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
“全链条”资源集成。创新“资源、需求、服务”三张清单模式,全方位建立专家、阵地、志愿者、政策、项目资源库,高效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实现“困境儿童点单、未保中心派单、部门组织接单”常态化,显著提升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可及性和便捷性。
“全周期”权益保障。构建“生活保障、学业辅导、心理健康、安全防护、赋能发展”五维服务矩阵,2024年新纳入保障的116名困境儿童,累计获得民政、卫健、教体、残联等部门及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275项,推动关爱服务由“碎片化救助”向“系统化保障”升级。
以数字赋能增效
打造智慧化未保服务矩阵
建立智能预警系统。建成全国首批县域儿童保护智慧平台“泉乡智慧未保”,开发“四色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建立“发现报告-评估干预-跟踪回访-效果评估”救助保护联动闭环机制,累计化解高风险个案173例。
搭建线上服务平台。推出“泗水未保服务二维码”,整合政策查询、需求申报、发现报告等功能,实现“关爱服务 码上开始”。儿童主任、未保社工及相关部门上传走访信息7100余条,解决未成年人诉求27件,为377名困境儿童实施精准服务。
创新网上督导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儿童主任、社工走访频次及服务成效,对连续两周未走访的高风险儿童自动预警,实现未保工作“云督导”,确保“不漏一户、不少一人”,2024年开展线上督导13次,整改问题17个。
以专业服务提质
织密多元化社会协同网络
孵化本土公益品牌。设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育微公益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8家社会组织,打造“希望小屋”“微爱妈妈”“带你看世界”等品牌项目。其中,“微爱妈妈”项目为2145名困境和留守儿童精准提供陪伴成长活动,经验做法获全国妇联发文推广、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引入专业力量赋能。成立由专家学者、律师、心理咨询师、教育专家组成的未保专家委员会,组建专职未保社工队伍和个案管理队伍,开发全国首个“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培训工具包”,组织开展个案管理、业务进阶、心理健康、发现报告等各类培训。
激活志愿队伍活力。成立“泉乡护童”志愿服务队伍,全县11个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1340名志愿者为未成年人开展服务活动。结合“青鸟计划”有关工作,吸引300余名泗水籍大学生参与儿童服务站、体育游戏、雏鹰课堂等活动,形成“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
以品牌升级领航
塑强特色化未保服务标识
从县域实践到全国示范。未保“1443”工作模式被民政部发文推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护童成长”项目推进会在泗水召开,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组织考察团来泗水学习交流,成功创建首批“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
从分散服务到生态构建。持续加大保障力度,孤困儿童救助保障标准实现“二十连增”,深化构建“政府保护有力度、社会关爱有温度、数字赋能有精度”的未保生态,相关工作经验被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30余次。
从单向发力到全民参与。158个中心村设立儿童之家,全年开展活动1250场次,受益儿童及家长6.6万人次,“泉乡有爱·合护未来”泗水未保品牌深入人心,打造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未保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