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面对成因复杂、情况各异的困境儿童群体,基层儿童工作者如何精准地为他们提供儿童关爱保护服务?由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精心打造的“阿保说案”专栏,陆续推出系列真实案例,与大家共同探寻服务困境儿童的最佳方案。
今天,让我们跟随护童侠阿保,一起来分享案例——面对二次送养的儿童,需要解决哪些核心问题?

基本案情介绍
心理治疗师宋阳迎来这样一位特殊的来访者——朵朵。朵朵的人生起点带着被遗弃的遗憾,3岁时被郑某夫妇收养,本以为是温暖的开始,却在12岁那年因养父母家庭发生变故,被送回福利院生活。为保障朵朵未来的稳定生活,福利院计划再次启动她的送养程序,请心理治疗师评估一下:朵朵现在的状态是否适合送养?
在朵朵与心理治疗师的沟通中,这个孩子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坚韧——不仅未因过往经历磨灭对家庭的渴望,反而表达了希望被好心人再次收养的强烈意愿。心理治疗师还留意到一个细节:朵朵面对不同聊天对象时,对收养家庭的期待表述会有所不同,和当地人聊天时,她会说希望被当地人领养;面对外地人,又会提及想去大城市生活。当心理治疗师关切地询问她“去到陌生的城市和家庭,能适应吗”,朵朵的回答既懂事又令人心疼:“我能接受,也会让自己尽快适应。谁愿意照顾我,我长大以后一定会报答她。”
朵朵的行为和表现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状态?福利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帮助朵朵更好地做好被收养的准备?针对朵朵这类有特殊成长经历的大龄儿童,民政部门在为其选配收养家庭时,应重点评估家庭的哪些核心能力?此外,除常规的收养评估外,民政部门还能通过哪些举措,减少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的相处摩擦、潜在伤害,避免收养失败?
案例分析
一、朵朵目前的心理状态
像朵朵这样有过特殊经历的大龄儿童,他们的心像被摔碎过两次的镜子,即使重新拼合,裂痕也会让每束光折射出伤感的色彩。那些“格外懂事”的小朋友,“不信任”的阴影和“讨好”的行为,都是为了努力自保。
1.巨大的不安全感。“报答”二字反映了她内心深处的恐慌,她无法相信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认为被照顾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交易。
2.生存策略而非真心承诺。这不是天真孩童的感恩,而是被遗弃的恐惧催生的生存本能。她在用“未来价值”换取“当下安全”,潜意识里认为“只有证明自己有价值,才不会被再次抛弃”。
3.低价值感与负担感。她可能觉得自己是个“包袱”,需要“补偿”别人对她的付出,才能减轻内心的愧疚和“不配得感”。
4.对关系的悲观预期。她的回答暗示她认为关系是脆弱的、有条件的,随时可能因为自己“不够好”或“无法报答”而破裂。
二、福利院可采取哪些措施助力朵朵更好地做好被收养的准备
1.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福利院负责照顾朵朵的保育员通过日常点滴,例如耐心倾听她的话、记住她的喜好、在她需要时出现等,让她感受到被重视和关怀,不因她的表现而变化。多强调她存在的本身价值,例如多向朵朵表达“我喜欢和你在一起”、“你对我们很重要”等话语,让她明白她的价值在于她是谁,而不是她能做什么。
2.重建安全感与信任
保育员需要稳定和一致,答应的事情要做到,建立可预期的生活节奏和环境。接纳她的不信任和试探,理解她可能出现的反复试探、心理上推开别人等行为。保持耐心,用行动证明保育员、福利院都是可靠的。
3.打破“报答”循环,重塑关系认知
当朵朵再次出现“报答”之类的表述时,保育员温柔地回应她“大人照顾小孩,是因为小孩需要被照顾,这是很自然的事,等你长大了,你也会去照顾需要帮助的人,但这不是报答,是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
4.开展再次收养的预期引导
安排专业社工或心理治疗师,通过一对一沟通帮朵朵梳理过往收养经历,同时结合新家庭的实际情况(如成员性格、生活节奏),客观介绍家庭环境,避免她因过度期待或陌生感产生心理负担,帮她建立“循序渐进适应”的合理预期。
5.搭建“预适应”互动桥梁
收养人能力评估通过之后、正式融合入住家庭前,分阶段组织朵朵与新家庭开展轻松的线下互动,比如一起逛公园、做手工或吃家常菜,让她在自然的氛围中熟悉新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也让新家庭直观了解她的喜好、性格特点与需求,减少初次共同生活的陌生感与隔阂。
6.提供“归属感”过渡支持
为朵朵准备她熟悉的个人物品(如常用的文具、玩具、衣物),让她在新环境中能快速找到“熟悉感”;同时整理朵朵的成长简档(含饮食禁忌、兴趣爱好、过往关键经历等),同步给新家庭,帮助家庭更快“读懂”朵朵,实现针对性照顾。
7.建立长效跟踪帮扶机制
朵朵入住新家庭后,福利院定期通过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跟进适应情况,例如询问一下朵朵有没有对收养父母表达过自己的各方面需求,以观察判断他们之间是否建立亲密信任关系。若发现她与养父母沟通困难,必要时介入调解,既做朵朵的“倾听者”,也做新家庭的“协助者”,为双方搭建临时沟通桥梁,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适应期,建立和谐稳定的亲密信任关系。
三、民政部门为大龄特殊儿童选配家庭的重点评估维度
1.心理接纳与情感包容能力
核心评估家庭是否能正视孩子“被遗弃、收养关系解除”的过往经历,是否有耐心接纳她可能存在的敏感、缺乏安全感等情绪特质,能否避免用“偏见”或“急于改造”的心态对待孩子,防止给她造成二次心理伤害。
2.养育稳定性与长期责任感
除考察家庭经济状况是否稳定(能覆盖孩子的教育、医疗、生活等基本开支)外,家庭成员结构是否和谐(无长期矛盾或重大变动风险),同时评估家庭是否有“长期养育”的规划与决心,确保孩子能获得持续、稳定的生活与情感支持,降低再次分离的风险。
3.亲子沟通与教育引导能力
重点评估家庭成员是否具备“倾听意识”、能否尊重大龄儿童的自我意识与想法,而非单向提要求;同时考察家庭是否了解大龄特殊经历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如缺乏安全感、渴望被认可、需要边界感),能否为孩子制定适配的教育与成长规划(如亲密关系的建立、学业辅导、兴趣培养)。
4.矛盾应对与抗压能力
评估家庭面对养育矛盾(如孩子适应困难、亲子观念冲突)时的态度,是否愿意主动学习育儿方法、寻求外部帮助(如咨询社工、心理机构),而非逃避问题或轻易产生“放弃”的想法,确保家庭有能力应对养育过程中的挑战。
四、民政部门在收养工作方面可完善的保障措施
1.强化收养前“透明化”信息告知
向意向家庭全面、客观地介绍孩子的过往经历、性格特质及可能面临的适应挑战(如大龄儿童可能对“家”的概念更敏感、需要更长时间建立信任、青春期叛逆)等,避免家庭因“信息不全”产生预期偏差,从源头减少后续相处摩擦。
2.构建“全周期”支持服务体系
联动律所、专业心理咨询室、医院等相关机构,收养前、中、后,定期组织针对性的收养相关法律知识普及、收养风险认知(如被收养人身体健康状况可能发生变化、打拐解救的儿童多年后找到生父母)、亲子辅导课程(如“儿童心理学”“大龄儿童亲子沟通技巧”“化解收养家庭矛盾”等主题)及儿童养育基础医学知识等,帮助家庭深入了解收养的整体面貌、掌握养育技术技巧。
3.完善“动态化”跟踪管理机制
收养后根据家庭适配情况,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家访或电话随访,及时掌握亲子相处状况。若发现孩子被忽视、家庭矛盾激化等问题,第一时间介入调解,必要时链接社区、社工等资源提供帮扶。
4.搭建“互助式”收养家庭平台
组织收养过大龄特殊儿童的家庭建立交流群或开展线下分享会,让家庭之间互相借鉴养育经验、彼此支持鼓励;同时民政部门通过平台及时传递养育知识、政策福利,形成“家庭互助+官方支持”的双重保障,助力收养家庭长期稳定发展。
写在最后
世间最渴求爱的人,偏偏最难笃定爱的模样。我们能做的,便是和世上所有向善的力量并肩,做一座稳稳矗立的灯塔——哪怕她在黑暗里千万次迟疑回望,这束暖光也始终为她亮着,从不熄灭。
(本期案例撰稿人: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儿童收养部心理治疗师 靳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