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保说案(五):从行为读懂困境儿童的心理需求

2024-06-06 10:49 来源: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
字号:
分享:


编者按:

面对成因复杂、情况各异的困境儿童群体,基层儿童工作者如何精准地为他们提供儿童关爱保护服务?由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精心打造的“阿保说案”专栏,陆续推出系列真实案例,与大家共同探寻服务困境儿童的最佳方案。今天,让我们跟随护童侠阿保,一起来分享案例——从行为读懂困境儿童的心理需求。

基本案情

丽娜,女,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与妈妈、哥哥共同在农村生活,爸爸常年在外务工,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均已去世,家庭贫困。丽娜的妈妈和哥哥都有智力残疾,哥哥程度较轻,就近务工。丽娜与父母的关系紧张,与哥哥的感情较深,哥哥还用打工赚来的钱给丽娜买了手机。丽娜的学习成绩不佳,她感觉被同学排斥,不和同伴们玩耍,经常坐在村里的老年人身边听他们聊天。丽娜的哥哥有时会带丽娜一起去找他的成年男性朋友玩,有时候丽娜自己也会跑出去和哥哥的这些成年男性朋友玩,甚至有几次夜间回家很晚。村里的儿童主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很担心,非常希望能为丽娜提供帮助。那么,该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丽娜的行为,并为她提供相应的关爱服务呢?

案例分析

心理学家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把一个人的“自我”隐喻为一座冰山,他(她)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自我”的绝大部分,如情绪、感受、认知和期待等,却隐藏在水面以下,是我们看不到的。面对丽娜看似有问题的行为,就让我们“潜入海底”,从她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交往及特殊年龄阶段,对导致其行为的心理成因一探究竟。

首先从丽娜的家庭环境分析

丽娜的父亲常年外出务工,母亲患有智力残疾,可以推测丽娜在童年时未能与父母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没有人在她生命的早期给予她无条件的爱,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支持。当一个孩子在成长中缺少关照和陪伴,内在感受不被看见、理解和回应,身边缺乏保护性力量,情感剥夺¹就产生了,如果不加干预,则可能在日后发展成为情感剥夺障碍。陷入情感剥夺的丽娜,在父母缺位的童年里,常常会体验到一种不被爱的感觉,她甚至觉得自己不可爱、不值得被爱,无法构建起积极正面的自我评价。此外,丽娜家庭贫困,有研究表明,贫穷是引发压力的重要源头之一,贫穷引发的经济压力、交往压力、世俗观念压力等,会导致焦虑、自卑、闭锁、负疚、抑郁等心理问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丽娜的自我价值感较低、内心缺乏安全感、敏感脆弱,让她出现社会性退缩²,在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及与同龄人的交往中表现出胆怯退避、缺乏自信、自我闭锁。

其次从丽娜的社会交往分析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一个人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都离不开人与人的相互作用,而同伴是儿童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动因,儿童与同伴交往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心理学家阿德勒研究提出,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感需要,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相互聆听、相互倾诉、相互理解,帮助彼此宣泄不良情绪,共同获得良好情感发展。同伴友谊还可以弥补不良父母关系对儿童的伤害,使儿童增加自我价值感。在丽娜的生活里,因为自卑怯懦怕被拒绝,她无法与同辈群体建立亲密友谊,感到孤独寂寞,但内心又渴望与人交流,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她常常坐在老人边上听他们说话,但是这并不能满足她正常的社会交往需要。

最后从丽娜的特殊年龄阶段分析

上初中的丽娜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孩子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出现显著变化。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社会心理发展归纳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面临和克服新的挑战,青春期所须面临的挑战就是自我同一性³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由于缺乏正确教育引导,丽娜从未经过清晰的自我探索,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理想和价值观较为模糊,体现出同一性弥散⁴发展状态,这使得她缺乏心理活力,外向性较差,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障碍。青春期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产生的成人感与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的半成熟状态,使丽娜从心理上过高地评价自己的成熟度,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属于成人水平,带着这样的认知偏差,叠加与朋辈交往中的挫败感及羞耻感,让丽娜渐渐发展出一种代偿性心理防御机制⁵,她转而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找寻归属感,从中感受自己被接纳、被认可和被赏识,甚至敢于冒着潜在的风险。

工作建议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心理支持有四个主要来源:父母、老师、朋友和同学。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或几个,另外的来源可以进行补充。本案中,丽娜从父母、朋友、同学处得到的支持较少,积极因素是与哥哥的情感联结,但作为智力残疾的哥哥,能给予丽娜心理力量的支持太有限了。作为基层儿童工作者,我们要主动向前一步,成为孩子一个重要的心理支持来源,弥补其他心理支持力量的不足,持续输出稳定的关爱和服务,牵手一个个像丽娜这样心灵孤独的孩子,不断给他们的内心注入正能量,让他们能在面对人生挫折苦难甚至是至暗时刻时,能够永远有继续前行的勇气。

笔者认为,本案中,基层儿童工作者可以为丽娜开展的关爱服务有:

一是持续做好陪伴及情感支持。要引导丽娜父亲加强对丽娜的关心爱护,比如经常通过电话和视频与丽娜进行沟通交流,指导他掌握有效的交流方式,表达对丽娜的关爱,逐步改善亲子关系,促进良好的家庭氛围和陪伴关系的形成。基层儿童工作者要定期探访,为丽娜提供持续稳定的陪伴和关爱。

二是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本案中的丽娜虽然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行为退缩的情况,但从她与成人往来中可以看出她有强烈的社会交往需求,其心理问题未影响其正常生活、学习、睡眠等,没有发生泛化,更没有引起严重行为问题,属于一般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对丽娜进行心理疏导,有效改善其自卑、闭锁心理。

三是鼓励丽娜多参加合作性的集体活动。丽娜的主要问题是朋辈关系薄弱,因此要积极为她多创造一些人际交往情景,比如需要多人参与完成的集体项目,在活动中增强丽娜与朋辈群体的沟通交流,促进交往行为,鼓励她重建朋辈支持系统。

四是加强安全教育和引导帮助。加强对丽娜的安全教育,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引导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阳光的生活方式,增强她的心理弹性。此外,良好的学习成绩是青少年自信的重要来源之一,要对丽娜开展课业辅导,帮助她优化学习方法、改进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最后,基层儿童工作者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对于心理问题较为复杂的个案,要通过链接社会资源、个案转介等方式,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更有效的关爱服务。同时,要高度重视并履行好强制报告职责,在工作中发现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遭受侵害或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部门报告。

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守护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保障好合法权益,使他们能够茁壮成长、笑对未来!

名词解释

1.情感剥夺:

儿童因父母在身体照料、情感联结、保护性力量缺失而产生的体验。

2.社会性退缩:

指儿童对环境或他人产生的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并达到异常程度。

3.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概念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青少年时期通过自我探索和实践来寻找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观的过程。

4.同一性弥散: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中的术语,指青少年在寻求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出现的同一性失败的一种现象。

5.代偿性心理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代偿性心理防御机制是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


(本期案例撰稿人: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李蕾)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