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和修订,如何推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升级,切实做好新时代儿童福利和权益保障工作、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已紧迫地摆在了各级民政部门的重要日程上。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夯实临时监护职责、扩大福利覆盖群体、创新关爱服务模式,全面推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升级、提质发展,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部门联动 强化临时监护职责
户籍在五常街道的女孩小帆(化名),从小一直被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带在身边流浪。直到2023年3月,其母亲精神疾病发作,被福建省莆田市救助站发现并救助,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小帆突然变成无人监护、无人照料的孩子。为此,莆田救助站及时联系余杭区民政局,经核实,小帆的父亲早年失踪,目前已无其他亲属可以承担监护权。为更好地照料小帆,余杭区民政局积极履行困境儿童临时监护职责,将8岁的小帆接到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同时,区民政局牵头,协调辖区各部门开展个案帮扶,针对小帆及其母亲后续的生活、教育、医疗等相关事宜提供精准、固定、长久的社会帮扶服务。
对小帆的救助帮扶,只是余杭区民政局履行临时监护困境儿童职责的一个缩影。自2023年余杭区被纳入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评估及干预省级试点单位以来,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创新打造“六类评估对象、两个评估主体、四种评估方式、三个风险等级”的“6243”评估模式,全面实行“红橙黄”三色动态预警管理和探访关爱机制,推动形成“区、镇街、村社”三级风险响应机制。同时,持续加强与各部门的联动合作,推动建立个案会商机制,合力推动儿童的教育、户籍、监护等问题落实。
专业介入 扩大福利覆盖群体
6岁的安静(化名)是一个发育迟缓的特殊困境儿童,全家仅靠父亲每月4000元的收入维持生活,难以负担昂贵的康复教育费用。其母亲了解到余杭区民政局正在开展“星光启航”融合教育活动,面向全区免费招收孤独症等特殊困境儿童,为让安静能有基本自理能力,就第一时间联系了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经过评估,安静成为“星光启航”公益课堂的首批学生之一。接受两个月的专业干预训练后,安静掌握了洗手、洗碗、扫地等基础生活适应技能,语言表达能力也明显改善。
为持续扩大儿童福利保障范围,促进余杭区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区民政局在原来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为保障范围的基础上,以区未保中心场地为依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积极开展“星光启航”“融爱余心”等融合教育活动,为辖区内5~9周岁特殊儿童提供教育干预服务,助力这些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衔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立足社会。2024年以来,累计54个儿童因此受益。此外,为深化推进阵地转型发展工作,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协同周边学校,专门针对学习困难儿童、网络成瘾儿童开展小组社会工作,进一步推动服务向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慈善赋能 创新关爱服务模式
因患有先天性重度智力残疾,小杭(化名)生活不能自理,加上父母离异、爷爷病逝,全家仅父亲一名劳动力,平时全靠奶奶照料生活。如今,小杭奶奶已经80岁高龄,身体也大不如前,她觉得照顾小杭有些力不从心。了解情况后,区民政局在辖区展开调研,发现像小杭这样的孩子还有40余个。为了缓解照料人的压力,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联合区慈善总会开展“息守望·爱同行”喘息关爱活动,为全区20户脑瘫儿童家庭提供包括日常照料、运动治疗、心理关怀等定期上门服务。
为探索“慈善+未保”有机融合方法和工作机制,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新突破,余杭区民政局以困境儿童“一人一策”精准服务为导向,通过“项目+”方式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为困境儿童提供精准帮扶服务,持续撬动全区公益慈善力量,扎实推进儿童福利和慈善帮扶融合发展的联动工作体系建设,深化推动全区儿童福利保障“一盘棋”均衡优享。
据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余杭区积极探索未保机构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寻找兜好底与促转型的平衡点,激发创新转型活力,持续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体化高质量发展。2021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774万元、慈善资金439万元,累计开展帮扶项目108个,服务儿童8695人次。据悉,余杭区将紧紧围绕“品牌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工作思路,将人员引进来、服务送下去、温暖传出去,有力促进未保机构的实体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