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校园欺凌”,要教会孩子这些!

2024-03-26 10:08 来源:中国新闻社、商河县教育和体育局公众号
字号:
分享:

01.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它既包括直接欺凌也包括间接欺凌。校园欺凌绝非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而很可能成为影响青少年一生的梦魇。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将校园欺凌行为定义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的伤害行为”。

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上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下述行为,或者以其他方式欺压、侮辱另一方,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害或者精神损失的,可以认定为构成欺凌。

遇到下列情况孩子可能遭遇了校园欺凌:

(1)打:受到殴打、被别人用肢体暴力恶意攻击。

(2)骂:被恶意取笑、嘲弄、侮辱、讥讽、贬低。

(3)毁:被故意损坏书本、衣服等个人物品或财物。

(4)传:在网上被恶意传播谣言、诋毁、人身攻击。

(5)吓:被恐吓、威胁、逼迫,被故意无视、被联合起来排挤。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报

02.被欺凌后,孩子会有哪些信号?

1.突然不愿上学

原本并不排斥学校的孩子突然表现出不愿上学的倾向,可能是学校里出现了一些令孩子烦恼,不愿面对和处理的事情。

2.无端情绪变化

孩子放学回家闷闷不乐,有厌学的念头,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阴晴不定,可能是学校有什么事情影响着他。

3.抱怨有同学针对他

这是孩子寻求帮助的信号。家长可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教孩子试着缓解这种情况,并在一定时间内加以询问,或者把同学请到家里来玩,不经意地聊聊天。

4.身上出现伤痕

孩子放学回家全身脏兮兮,身上还有伤痕,一看就是打斗造成的,但孩子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伤到的。千万不能忽视。

5.行为异常

如果孩子情绪特别不稳定,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很激烈的反应,如特别粘人、拒绝去学校、非常胆小怕人甚至有自我伤害倾向等,建议家长去学校了解情况。

6.睡眠出现问题

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也是孩子遭受校园欺凌的表现之一。

图片来源:国家应急广播

校园霸凌不是短期行为,而是孩子长期、反复处于心灵、身体上遭受打压、贬损、欺负等的状态,它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越早发现越好。

分情况看,如果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比较好,那么孩子在被霸凌早期,会与家长的关系会产生微妙变化,因为此时孩子处于不确定是否要告诉家长的矛盾状态中,他们可能就会拉远与家长的距离。

但如果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比较疏远,或平时比较忽视孩子的状态,尤其是留守儿童,一旦出现反常现象,比如撒娇、求助,这时家长一定要非常重视,因为这可能就是他们最后的呼救。


03.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预防“校园欺凌”,应做到“三不”,即:不做受害者、不做欺凌者、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1.不做受害者

(1)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

(2)前往校园周边巷子拐角等校园欺凌可能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

(3)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

(4)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



2.不做欺凌者

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


3.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1)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2)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

(3)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

(4)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

03.面对校园欺凌,孩子们应该怎么做?

第一是遇到侵害不要慌,寻求大人来帮忙。

遇到不法侵害时,一定要沉着冷静,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利益。记住,生命永远摆在第一位,健康永远重要于财产。一旦被伤害要保留证据,及时向家长、学校寻求帮助,最好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避免二次侵害。

第二是寻求帮助多途径,不要以暴来制暴。

通过正当的途径去保护自己的权益,千万不要争一时之长短,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第三是保护自己不受伤,见义巧为把人帮。

如果看到有同学被欺凌,不提倡冒险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自身力量不足时不要擅自出手相助,避免事态难以控制,导致自己受伤。但是我们也必须拒绝冷漠,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被欺负的同学,比如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向学校老师报告或者报警。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用手机拍照、录像协助保留证据,帮助公安机关破案。

第四是谨慎交友走正道,无良朋友不可交。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讲义气”造成的,为了帮所谓的“朋友”出口气,不惜以身试法。所以同学们交友要慎之又慎,要学会慧眼识人。

第五是不惹是非不招摇,不去黑暗与冷僻地方。

在校园里我们要与同学友好相处,低调朴素爱学习,不随身携带贵重物品和太多现金,尽量避免去偏僻无人角落,最好结伴出行。

04.面对校园欺凌,家长们应该怎么做?

一、如果你的孩子是欺凌者,请——

1.清楚严肃地告诉孩子坚决不允许这样的行为,决不能接受孩子“只是好玩”之类的理由。

2.安排一个有效而非暴力的惩罚。

3.花时间陪孩子,增强对孩子的了解。

4.与学校合作矫正孩子的行为,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

5.避免让孩子收看有大量暴力内容的电视、电影,或是玩暴力的电玩。

6.第一时间反思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杜绝可能会导致孩子模仿的行为。

二、如果你的孩子是被欺凌者,请特别注意!!!

切不可说的几句话——当孩子遭受欺凌向家长倾诉时,家长非但没有给孩子切实可行的建议,反而埋怨孩子:

 

这些话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惶恐、失望,家长的漠视,比欺凌更可怕

三、家长们应该这么做

1.当与孩子讨论时,要适时鼓励,让他(她)知道可以信任你,随时可以得到你的帮助。

2.确认学校是否对欺凌行为有所处置或处置是否得当,必要时可以和学校共同解决。

3.如果欺凌情形发生在往返学校的路上,应安排较年长的学生陪同上下学,或亲自接送孩子直到问题解决。

4.如果孩子内向害羞而缺少社交,应多帮他(她)安排兴趣相符的社团活动以用心培养孩子适当的社交技巧,并且建立自信心。

5.教会孩子识别各种各样的欺凌,让孩子熟悉不同类型欺凌的应对方法。可以在家中与孩子进行一对一“演练”。多次重复训练后,孩子的自信心和胆量会明显增强。

6.与孩子一起商量解决方案,多询问他(她)的意见和想法,引导并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在鼓励中锻炼他(她)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7.及时和孩子沟通,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如果孩子有逃避上学等心理问题,应当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05.部分与校园欺凌有关的法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下列监护职责:

(二)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

(三)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九)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合理管教。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