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面对成因复杂、情况各异的困境儿童群体,基层儿童工作者如何精准地为他们提供儿童关爱保护服务?由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精心打造的“阿保说案”专栏,将陆续推出系列真实案例,与大家共同探寻服务困境儿童的最佳方案。
案例情况
小王是今年刚上任的儿童主任,在入户走访中遇到了一名残障女孩瑶瑶(化名),今年8岁。她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现在瑶瑶和弟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出生时缺氧导致的脑瘫,瑶瑶的行动能力受限,不能独立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时需要有人帮助。她的语言发育迟缓,表达不够清晰,仅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因此,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她都待在家中,很少出门,也一直没有上学。在与她的沟通中,瑶瑶表示,她也想和同龄孩子们一样跑跑跳跳,想和他们一起出去玩、一起去上学……。家访中小王观察到,家人几乎包办了瑶瑶的一切:担心孩子自己吃不好饭,奶奶一直给她喂饭;为了防止弄脏裤子,瑶瑶一直还在使用尿不湿。此外,小王还了解到,瑶瑶没有办理残疾人证,也一直没有接受任何康复治疗。
案例分析
作为儿童主任,我们始终最关注的都是儿童的需求。对瑶瑶来说,她的需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健康需求:
脑瘫是一种不可逆的脑部损伤,越早干预治疗,康复的效果越好,特别是对于0—6岁的儿童,此时的儿童脑部发育较快,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是脑瘫儿童的最佳干预治疗期,在这个阶段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瘫带来的不利影响。瑶瑶在被确诊脑瘫后,家人没有及时带她进行康复治疗,错过了抢救性干预的最佳阶段。但即便如此,说服瑶瑶的家人,尽早带孩子接受康复治疗仍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
照护需求:
对残疾儿童来讲,培养和训练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这不仅能促进儿童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也能帮助儿童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终生受益。而在瑶瑶的日常生活中,家人包办了所有事情,这种照护方式直接剥夺了孩子在实践中锻炼学习自理能力的机会。为此,转变家人错误的养育观念刻不容缓。
福利保障需求:
瑶瑶从小就被诊断为患有脑瘫,至今已有8年,但是家人一直没有为她办理残疾人证明,这影响了瑶瑶享受残疾儿童的相关政策保障。
发展需求:
残疾儿童也有融入社会、融入群体生活的需求,但从家访情况看,瑶瑶在这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另外,瑶瑶至今还没有上学,她的教育需求也没有被满足。
服务建议
1.小王需要向家庭介绍与残疾儿童相关的保障政策,引导、协助家庭为瑶瑶申请办理残疾人证明,尽快获得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享受相关的优惠待遇。
2.在申请办理残疾人证明的程序中,瑶瑶需要到指定机构完成残疾等级鉴定评估,家庭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明确孩子的残疾情况,寻求针对瑶瑶病情的最佳治疗方案,尽快开展康复治疗。
3.小王需要积极地向瑶瑶的家人介绍脑瘫儿童的科学照护方式和养育理念。一方面,家人要让孩子锻炼学习生活自理的能力,即使在自主尝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家人也要给予理解、保持耐心,使用各种方法鼓励瑶瑶坚持下去,掌握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事务的本领。另一方面,家人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社会,比如带她参加儿童之家的活动,让瑶瑶多与其他小朋友交往,这能提升她的社会融入能力。
4.小王要帮助家庭核实确认瑶瑶的情况是否符合当地关于残疾儿童救助政策的条件。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救助对象是:“符合条件的0—6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有条件的地区可扩大救助儿童年龄范围”。该意见是否在当地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已经8岁的瑶瑶能否被纳入救助范围以及具体能得到哪些救助,都需要与残联进一步核实确认。
5.小王应将瑶瑶的情况积极汇报给村委会,争取链接更多的政策保障或公益资助,为瑶瑶接受康复治疗提供尽可能多的助力。
6.国家对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如202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小王可以引导、协助家庭向当地教育部门、残联提出申请,根据评估意见,为瑶瑶争取随班就读的机会,或让瑶瑶通过其它适当的方式接受义务教育。
7.小王要持续跟进相关保障政策的落实,密切关注瑶瑶的康复、教育和养育等情况,防止问题无疾而终或康复半途而废。
本期案例政策文件链接:
1.《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20号
3.《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52号
4.《民政部办公厅 中国残联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的通知》民办发〔2021〕2号
6.《教育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