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政》刊发邹平市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经验

2024-12-03 09:22 来源:滨州民政微信公众号
字号:
分享:

《中国民政》(2024年11月下刊)刊发《健全四项机制 做实做细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宣传推广邹平市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经验。

原文如下:

健全四项机制 做实做细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关爱服务

王丹 景远见 刘跃龙

山东省邹平市民政局在省民政厅和滨州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导下,扎实开展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监测摸排和关爱服务工作,通过健全四项机制,倾力打造民政主导、职能部门聚力、专业支持、社会参与、慈善保障、儿童受益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监测摸排和关爱服务体系。

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摸排统计底数清、情况明。一是部门协作。印发《做好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监测摸排和统计分析工作的通知》,召集监测摸排成员单位进行专题部署。协同掌握基础数据的教育部门,以学校为单位填报儿童信息台 账。同时与公安、卫健、残联等单位对接,比对复核信息,确保信息准确。二是基层担纲主力。召开系统录入专题培训会,指导儿童督导员进行信息填报,对填报进度实行日调度、周通报。组织儿童主任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开展集中走访,重点了解儿童及家庭在生活保障、就医就学等方面的问题和需求,整理汇总后逐级上报并分级分类。三是专业社工助力。按照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分类情况,引入心理类专业社工对重点关注对象进行入户评估,根据实际需求,为其制定心理疏导、情感关爱、替代陪伴等服务方案。

完善分类管理机制,分析研判更全面、更精准。一方面,搭建信息化系统。开通邹平智慧未保平台,将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个人信息形成电子档案,实时上传随访记录。平台监测分析并精准筛选儿童类别、数量及分布情况。另一方面,实施差异化供给。通过分析研判全市2800余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数据发现,其中70%左右的流动儿童是外来务工家庭子女,监护人多靠打零工为生,集中生活在城乡结合部;不到10%的流动儿童是引进高端人才的家庭子女,主要生活在城市社区;50余名留守儿童生活在偏远农村,家庭关系多为隔代抚养。对此,联合相关部门探索有针对性的服务供给:联合妇联及村居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提供暑期托管,解决看护难问题;联合团委为外来务工家庭流动儿童配建“希望小屋”,解决居住条件差问题;联合文旅、教育部门为城区流动儿童设计研学线路,解决融入难问题;联合家庭教育辅导团队为留守儿童及家庭开设亲子交流课堂,解决沟通难问题。

创新品牌建设机制,关爱服务更广泛、有特色。一是在资源链接上,打造“圆梦微心愿”品牌。发起“圆梦微心愿·点亮心希望”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微心愿达成行动,收集贫困家庭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物质微需求,链接爱心资源、助力达成心愿;收集城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兴趣微需求,联系爱心机构、助力素质拓展。二是在特色服务上,打造“心理有你”品牌。争取专项慈善资金,开展“心理有你”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通过团体辅导和个案服务,为部分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支持。三是在阵地建设上,打造“铝谷兄弟”品牌。率先在黄山街道铝谷社区试点打造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站。针对辖区外来高端人才较为聚集的特点,社区为其子女提供书香沙龙、研学拓展、儿童议事会等三项融入类主题活动。工作站同步设计“铝谷兄弟”卡通形象,象征着流动儿童的小铝和当地儿童的小谷手牵手,平等享受民政部门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关爱。

健全闭环处置机制,个案问题有人管、有人帮。坚持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反映的个案问题为突破口,边摸排边协调边解决具体需求。联系教育部门协助流动儿童办理就学问题,联系公安部门协助流动儿童落实户口问题,联系残联协助残疾流动儿童备案登记、办理证件和接受康复服务。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民生实事方案,形成制度保障长效机制,闭环式护航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成长。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