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在全国率先探索孤弃儿童区域性机构养育改革 连续六年将困境儿童保障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

2024-12-26 09:43 来源:江西日报
字号:
分享:

童年,是一个充满欢笑、快乐和幸福的词汇,是每个人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时光。近年来,我国儿童权益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生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但也有一些儿童因家庭困难、自身残疾或缺乏有效监护陷入困境,成为困境儿童。

让每朵“花”都能向阳绽放,是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乎一个个家庭的幸福。2016年以来,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困境儿童关爱保障。江西省连续6年将困境儿童保障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并建立完善自然增长机制。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目前,江西省困境儿童生存状况如何?记者深入南昌、九江、赣州等地进行了采访。

兜底保障 让阳光照耀每一个孩子

周末午后,初冬的阳光透过云层,为地处赣北的一个农家小院带来了暖意。在共青城市甘露镇,今年7岁的小可(化名)在院子里,与他的小伙伴“花花”——一只2岁的小狗嬉戏。不时传来的欢笑声和犬吠声,为这个家增添了活力。

小可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小可的父母都是聋哑人,在他出生不久后就离婚了,他只能跟着家境并不宽裕的大伯生活。

如何抚养小可,一直是压在大伯一家心头的一块巨石。“多亏了现在政策越来越好,不然多养一个孩子还真的蛮吃力。”大伯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每月都能准时收到1450元政府补助,“小可的生活费就不用愁了,我们也可以把他照顾得更好”。

小可的情况是“小百分比”群体困境儿童现实生存状况的缩影。共青城市民政局副局长周丹告诉记者:“困境儿童范围较广,其中,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被纳入政府兜底保障。像小可这样,父母重度残疾的情况,就属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在江西,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有2.3万名。

“做好兜底性保障工作,关系着困难群众衣食冷暖,体现着社会的爱心和温度。”今年初,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今年继续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财政补助标准,兜住最困难的群体,保住最基本的生活。其中,2024年江西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450元,较2020年提高52.6%。五年来,江西省累计发放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6.31亿元。

如何更好地解决困境儿童“小百分比”群体的急难愁盼?江西的回答是:“百分之百”关怀。

江西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孤弃儿童区域性机构养育改革、编制江西省“十四五”儿童福利事业发展规划、推动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向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力争让每个孩子都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一幅幅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一场场喜气洋洋的节日联欢、一次次爱心满满的服务活动……11月9日,记者在共青城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看到,孩子们正在设施完善的多功能教室体验手工课。“我们这里对困境儿童免费开放,节假日也不休息,寒暑假还有各类免费活动和课程。”共青城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主任罗雯丹说。

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多彩世界的大门。“社会负责浇水施肥,但种树还得依靠政府。”共青城市民政局副局长周丹说,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运营,主要靠政府每年60余万元兜底资金维持日常运转及工作人员经费。

近年来,江西省逐步完善儿童福利体系,有力推动了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江西省每年安排区域性机构优化提质预算资金1000万元,带动市、县配套补助资金3300余万元,新建并改扩建11家设区市儿童福利院。”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相关负责人说。

呵护成长 让关爱从“心”开始

困境儿童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不是一个模糊群体,而是无数鲜活个体。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怎样应对才更妥善有效?

“困境儿童和家庭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对个案服务的支持和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志愿者一对一沟通,才能真正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困境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受瑞金市民政局委托的第三方社会工作者肖媛说。

在肖媛手中,记者看到了一份记录表,记载着她每次来小智(化名)家进行探视巡访及心理疏导的详细情况。她逐页翻阅,如数家珍般向记者讲述小智的点滴变化。小智的父母分别有智力残疾与肢体残疾,每月乡镇儿童督导员和社区干部都会上门走访。

肖媛清楚地记得去年5月第一次见到小智时的情景:“他看到有人来了,就躲进房间,前几次我们都是隔着卧室门和他聊天,他长什么样我们都不知道。”渐渐地,志愿者上门的次数多了,卧室门渐渐敞开,小智的“心门”也打开了。

“原来他在学校不怎么跟同学交流,也很少跟我们说话,现在他会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成绩也有很大进步。”小智的母亲开心地说。

“探视巡访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困境儿童漏保少保、监护缺失、安全隐患等问题。”省民政厅儿童福利处相关负责人说。江西省今年将探视巡访服务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该项服务围绕“一问、二看、三讲、四服务”展开,以需求为导向,适当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生活帮助、学习辅导、文体娱乐、心理慰藉、心灵教育等服务,让他们生活有人管、学习有人教、成长有人导、心灵有人抚。

江西省有关部门持续对探视巡访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明确对省内的困境儿童至少每月上门探访1次、留守儿童至少每3个月上门探访1次。目前,江西省对20余万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全部落实了探视巡访服务。

关爱从“心”开始,却不止于此。

为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江西省不断探索特色服务模式,在4个设区市启动“天使之家·为爱续航”——困难家庭残疾儿童机构托养服务试点工作。

“谢谢你们帮忙照顾我的孩子,让我有精力去干活,这一车西瓜刚从地里摘下来,给孩子们消消暑。”7月2日,一辆满载西瓜的货车驶入抚州市儿童福利院,果蔬种植户何小其(化名)满脸汗水,忙着把西瓜搬下车。

由于小雨(化名)及母亲均患有智力残疾,父亲何小其需要扛起养家的重担,很难顾及家中的小雨。后来,作为“天使之家·为爱续航”试点设区市之一的抚州市,为符合条件的家庭提供“喘息服务”。通过当地民政局摸排筛选,小雨被送至抚州市儿童福利院托养。“我一开始也担心孩子是否能被妥善照料,但现在我的疑虑打消了。”何小其看着活泼的小雨欣慰地说。现在,何小其每个月来看望孩子一次,小雨也在这里有了自己的朋友。

“喘息服务”是指政府儿童福利机构为困难家庭中有残疾儿童的家庭成员提供喘口气、缓缓劲的服务。这样的“喘息服务”不仅可以为残疾儿童提供日常照料、康复训练、生活技能等拓展服务,还能缓解其家庭成员压力、为家长提供专业康复培训等,共同提升困难家庭残疾儿童照护质量,彰显出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定期探访、心理疏导、学业辅导……如今,江西省对困境儿童提供的社会救助更加多样更有温度,全方位地守护困境儿童成长。

以爱为名 未来之路如何走得更好?

“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是各地儿童福利工作者的普遍共识,但要让儿童关爱工作更加全面周到,并非易事。

瑞金市民政局一级主任科员刘建民坦言:“我们在乡镇设立的儿童主任大多身兼数职,要负责乡镇多个方面的工作,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心理关爱服务。”目前,部分地方民政局正积极引入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社工等第三方机构,努力为困境儿童提供更为专业的心理关爱服务。

为让困境儿童能更好地“有所依、有所医、有所教、有所乐”,江西省部分地区先行先试。南昌市社会福利院积极开展“类家庭”养育模式的创新探索。该院2005年在全国率先创建院内双亲式“爱心家庭”,每个家庭由一对夫妻和4个至6个孩子组成,为特殊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常态化、接力式服务。

10月23日,在南昌市社会福利院,56岁的文红英和丈夫带着6个孩子在崭新的公寓楼里看动画片。这是她当“爱心妈妈”的第12年。

2012年,下岗的文红英看到“类家庭”的招聘启事。经过选拔,夫妻俩成为福利院的“模拟父母”。12年来,经过文红英照料的孩子有30余个。文红英白天照顾孩子、料理家务,丈夫则在本地务工,下班后回家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到了周末,夫妻俩还会带孩子们去逛超市。“我自己的孩子已经成年,现在能再养育这些‘宝宝’,我很幸福。”文红英告诉记者,照顾6个孩子的生活起居,辛苦不言而喻,但她觉得一切都值得。

尽管“类家庭”养育模式已有成效,但在招募“爱心父母”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挑战。“许多应聘人员听到要住在院里就打了‘退堂鼓’。”南昌市社会福利院相关负责人说,虽然一直有人报名面试,但是确认上岗的人寥寥无几。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的救助实践多关注事后补救,尽管能够缓解困境儿童的生存困境,但仍存在滞后性、被动性的弊端。

未来之路如何走得更稳更好?

放眼全国,各地经验为江西省进一步提升相关工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范例——

江苏省张家港市建立困境儿童立体式帮扶机制,通过实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将困境儿童精准地划分为六大类55小类,动态调整基本生活费补贴标准;浙江省对《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行了全面修订,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全国率先建立村级“三留守”关爱督导员工作补贴制度,率先建立服刑在押人员子女临时监护照料机制,率先实现区域性示范性集中养育……

困境儿童面临的困难,往往是复杂的。从完善到完美,仍有漫漫长路要走。“关爱困境儿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省民政厅儿童福利处相关负责人说,只有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才能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再孤单,让祖国的每一朵花儿都在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中尽情绽放。

●专家观点

江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廖晓玲:

江西省连续6年将困境儿童保障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政策文件,体现了江西省对困境儿童权益的高度关注。

要进一步健全困境儿童保障机制以及监测和反馈机制,在确保困境儿童能够享有基本的生活与教育保障的同时,定期评估保障措施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政策。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其基本人权——生存权、发展权和受保护权的关键所在。

在满足困境儿童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后,其身心健康也不容忽视。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的学习能力、情感发展以及社交技能的全面提升具有深远的影响。学校、社区等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困境儿童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通过及时的心理干预措施,有效预防因环境不利因素导致的儿童心理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江西财经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授汪鸿波:

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困境儿童保护工作服务体系,需要注重连好“五条线”。

一是政府部门要连好“政策线”,为困境儿童保护工作提供完善合理的政策支撑。二是社会力量要连好“社会线”,各类社会力量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为困境儿童成长创造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三是家庭要连好“家庭线”,家庭是困境儿童保护的第一场所,家庭成员、监护人或实际照料者要为困境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做好身心教育引导工作。四是学校要连好“校园线”,学校要特别关心关注困境儿童的学业情况,提供福利性的学业辅导服务,防止他们厌学、辍学,进一步促进家校协调的教育服务。五是帮助儿童自身连好“朋友线”,注重困境儿童群体的朋辈激励作用,为他们构建正向积极的“朋友圈”提供帮助。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