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信息

2024

10/09

16:19:39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东明县民政局推出《东明地名文化》


 

东明县村庄的建立,由来已久。以窦堌堆、荆台集、朱岗寺、庄寨、小东湖、牛王庙、东台寺、来庄、沙堌堆等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刀、石斧、陶片等文物为证,早在新石器时代,东明县境内就有一定数量的居民点。公元前140年建立东明县,村名就更有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69年(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夏发大水,“死于洪水和饥饿者数千”,外逃和搬迁者甚多,村庄减少。

宋朝恢复东明县建制后,政局安定,生产有了发展,村名随之有所增加;宋南迁后,江淮以北战祸连年,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元朝末年,中原一带大片土地荒芜,人口稀少,东明境内只有30多个自然村。

明朝初期,于山西人口稠密处“召民耕,人给地十五亩、菜地两亩”,并将洪洞县一带的居民分期分批迁往黄河下游。经过此次移民,东明县的村名大量增加。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154个,永乐年间(1403~1424年)又建村342个。是东明历史上建村最多的年代。

清朝推行垦荒自食的政策,东明县村名数量继续增加,这一时期新建村庄143个,以康熙、乾隆年间迁来建村的为最多。

民国时期,由于内忧外患,战争频繁,加上遭受水、旱、虫等自然灾害,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下山西、闯关东,几十年间只建村庄9个。

1949年后,又新建村庄54个。《东明县村名志(2009年版)》中,全县共有7个社区,399个行政村,917个自然村,为有史以来村庄最多的时期。截至目前,经东明县民政局提供的最新数据,全县共有861个自然村。

从原始社会就有人类生息在东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夏代以至商、周便有封国、部落,自秦汉以来即有严格意义上的政区设置。公元前140年始设东昏县,王莽改为东明县,三国废,宋又复置东明县,县城几经迁徙,直到明弘治三年九月才定治于今县城址。整个县境、自古以来逐步从南向北移动,原来东昏县境在今兰考境域。现东明县所辖范围,是定治今县城后,历史各时期逐步形成的。1949年后才始成现状。

东明境内的自然村星罗棋布,地名各有特色,或寄寓村民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或与农耕生产息息相关,或取自源远流长的传说故事,或以当地的自然景物直接命名。

谐音雅化,表达美好愿景。东明的一些村落历史悠久,历经沧海桑田,村庄亦随时间的推移有所变更。不难发现,取名屯、园、店、庙、寺、楼等,大多数村名寄寓了村民对谷物丰登的期盼、美好生活的向往、宗族后人的祝愿。

就地取材,源出农耕作业。东明旧时以土地为本为传统经济,许多村落邻近河流、耕地而建,取名营、岗、寨、庄、集、店等,因此村名与农业种植、河道生产息息相关。

行文重教,与历史传说、历史掌故相关。历史以来,东明县兴衰振兴,各有不同,穆桂英、观音寺、满城、堡城、堌堆等渊源故事流传,甚至部分村落直接以其流传来命名,厚重的文化气息蔚然成风。

村,本义指村名。村落,是以农业生产者为主的定居场所,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常用作现代意义上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包括自然村落、自然村、村名区域。

庄,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产生时间可能更早。庄的基本义是严肃、庄重。庄又盛大又引申为大路,又引申转指庄园、村名。旧时庄也指有较大规模或做批发生意的商店。

从《东明县地名志(1985年版)》《东明县志(1986年版)》《东明县村庄志(1-13卷)(2009年版)》《黄河的记忆之东明村庄(1-4卷)(2009年版)》等相关资料中可以查出,东明县自然村(庄)的名称有以下几种特征:

以姓氏或人名命名:如刘庄、李屯、郝士廉、张表屯、高林寨等。

以地形特征命名:如山(龙山集,传说从前有座山);河(临河店,临河渡口开有店铺后建村);堤(徐夹堤,村建在黄河的两堤之间);坑(水坑,村内有水坑);潭(闫潭,闫姓在大水潭边建村);岭(双河岭,村前村后有河沟,好像在岭上住着);岗(大岗,村名建在大土岗上);湾(徐湾,村在河湾处);海(海头,传说古时候村以东有大水,俗称为海,此村为海水的尽头,故称海头)等。

以建筑物命名:如寺(白佛寺,村西有座白佛寺院);庙(玉皇庙,建村时盖了一座玉皇大帝庙);楼(刘楼,刘氏迁来盖有楼房);桥(武胜桥,村北有座桥)等。

以职业或官职命名:如菜园(王菜园,王氏迁来建村后以种菜为生);油坊(油坊李,经营油坊业较多);凉粉(凉粉店,村中开粉房,做凉粉的很多);烟(烟张庄,张氏建村后以卖烟为生);武术(棒张寨,建村时打拳卖艺的较多);烧窑(胡窑,胡氏建村后以烧窑为业);铁炉(铁炉寨,建村时人以开打铁炉为业);李千户寨(此村一个姓李的曾做过“千户”官,故名)。

以物命名:如鹑鸽王(建村时此处鹑鸽较多);野鸡营(建村时此处常有野鸡出没);石香炉(传说赵氏始祖在外做官,金子很多,铸一金香炉,刷漆后运家放在庙内,后被人用一相似的石香炉换去,因名);刘坟(因村东北角有个刘督堂的坟);柳里(建村时此处有柳林,后演变成柳里);核桃园(建村时有大片野生核桃得名)。

以历史掌故命名:如满城,相传东汉刘秀出生在济阳城(今满城村),生下时满城红光,而后人便命村名为满城;再如五霸岗,战国时,齐桓公在此地召集五国的诸侯(简称五霸)会盟议事,故把原名“葵邱”改为五霸岗。

以吉祥、富裕、安宁命名:如太平庄、吉利营、兴隆屯。

以民族命名:如回民王庄。

以数字命名:如二马厂、三里庄、五里铺、六合村、八里寺、十家村。

以形容词命名:如大辛庄、小辛庄、新庄、任老屯。

以方位词命名:如东刘庄、西郝庄、南胡庄、北王庄、前营、中乔庄、后衙。

以军屯的军营命名:如马军营、赵官营、袁旗营、五营、夏营。

姓,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女从生,生亦表声。姓本是整个氏族的称号,表明一种血缘关系,留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姓”用作动词,指以……为姓。“姓”后来又用来指官吏、平民,例如“百姓”即百官,又可指老百姓;平民的含义一直保留到现代。

姓氏,我国有很多,本书依据百家姓最新排名前25的姓氏,最新人口普查数据,以及中国人口排名前30的姓氏,山东省人口排名前20的姓氏,从中拿出来,一一查询村名,逐个解析他们的由来。

源远流长,溯名传说故事。东明的民间传说丰富多彩,不少村落有着自己独属的传说故事,代代流传,被人们津津乐道。许多村名亦来源于这些流传百年的民间传说故事,沿用至今。

齐全的村庄功能是东明地名文化的一大特色。东明地处战略要地,历代官府十分关注,村庄的功能也显得比较健全。 一是村级组织的管理功能。村级组织始于周朝,当时村称里,设有里正。战国为“什伍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什伍内,如有人犯罪,必须告官,否则处以腰斩。之后,分别实行“乡、亭、里制”“邻保制”“保甲制”“里甲制”等,虽名称各异,但相互监督、维持治安、征收赋税的功能大体一致。新中国成立后,村级组织成为村庄的领导和服务层次,功能更加全面具体,在村级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学校、寺庙、宗祠、教堂的教化功能,起着族权、神权和儒家思想的传播与统治作用。如今,以上设施虽存,唯学校发挥着培育人才、提高村民素质的重要作用,其余皆成为一些人的精神寄托之所。三是村寨的防御功能。历史上,东明的村寨很多,清宣统年间达一百多个,民国时大村几乎村村有寨,并配有武器。在旧社会,这些村寨发挥着战时御敌,平时防匪,河决挡洪水的重要作用。四是集市物资的交换功能。据《东明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农村集市已达230多个,如今更是遍布城乡,贸易更加活跃。

地名作为聚落实体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探究各村名字由来,不仅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村落的变迁融合、发展历程,而且更能了解那些植根于村落文脉中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来源:东明县民政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