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123456”工作法,
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的未成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2023-08-24 08:40 来源:聊城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字号:
分享:


山东省聊城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市未保中心)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以“儿童优先、保障未成年人基本权益”为宗旨,主动转变职能、创新手段、优化服务,积极探索“123456”工作法,推动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建实“1”个“基站”,压实未保工作责任

在聊城市未成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市未保中心建立了以中心主任为组长,未成年人保护、街道党建、公共安全工作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居民区负责人和辖区内中小学、幼儿园党组织书记为组员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联盟,今年以来,市未保中心以每月议题申报方式组织召开了6次未保联盟会议,内容涵盖责任分工落实、典型个案干预、人才培育策略、资源保障规划、专项行动部署等多个领域;充分发挥未保中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平台枢纽作用,采用“一窗口+六中心”模式(一个未成年人综合性服务窗口加上中心内设置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法治教育服务中心、流浪未成年人服务中心、心理健康辅导服务中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健康咨询服务中心),整合社工、法律、心理、医疗、教育、社会组织等各类资源,面向“两类儿童”(流浪乞讨儿童和困境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护理、健康咨询、精神关爱、亲情陪伴、个案跟踪、法治教育、救助帮扶、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实现“两类儿童”关爱服务保护全覆盖。

构建“2”大协同工作体系,落实未保工作举措

一是灵活务实的部门协同。市未保中心主动加强与其他部门联动合作,精简程序,高效服务,共同解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遇到的典型个案救助资源链接等问题:针对性侵未成年人、校园欺凌、“多重困境”未成年人救助等问题开展专门研究和工作部署。二是专业创新的政社协同。市未保中心对全市未成年人保护资金的使用政策、项目等进行摸底,有意识地培育和发展本地特色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促进和激励本地社会力量的参与:截止到目前,市未保中心招募了8家专业社工机构及12支志愿服务团队,合力打造了中心内“未成年人事务社工服务办公室”、“未成年人事务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法治教育及法律服务实践中心”,多方联动关爱保护,开启未成年人保护新格局。

建立“3”级危机干预标准,规范未保督查指导制度

市未保中心探索和尝试“整合资源,分片救助保护”的新路子,将全市8个县(区)、3个市属开发区划分为5个片区,每周派出工作组考察片区“两类儿童”工作情况,形成督导周报供上级领导参考和各区对照整改;出台《聊城市困境(留守)儿童分类保障服务工作指引》、《聊城市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指引》等文件,使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走向标准化。根据未成年人监护、生理、行为、生活环境等指标特征将其面临的危机划分为“红黄蓝”三个等级:红色等级为一级高危,黄色等级为二级中危,蓝色等级为三级低危。结合不同等级服务对象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服务流程图,提供相应的服务;探索建立了家庭监护能力提升的预防机制、社区动态化管理和多渠道发现机制、特殊职责人员与亲友邻里报告机制、专业化的需求和风险评估机制、政策帮扶与社会福利服务相结合的处置机制等联动反应机制。

落实完善“4”级保护体系,打造未保工作网络

为打通未成年人保护的“最后一公里”,市未保中心在聊城市民政局的指导支持下创建了“市一镇(街道)一村(社区)—组”四级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强调基层工作的实效,突出延伸到“组”的工作方式,即在村(社区)级层面形成困境未成年人保护需求发现识别的工作规范,协助村(社区)未成年人保护点开展直接救助保护服务;同步推动市镇(街道)、村(社区)未保站(点)建设,打造完成布局合理、规模适中,集综合协调、临时监护、救助保护、组织培育为一体的市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个,完善改造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64个,设置村(社区)未成年人保护点 129个,建立组级未成年人保护预警点355个;建立市未保中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微信群,及时掌握信息、沟通情况,加强对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日常指导。

培育支持“5”类未保队伍,锻造未保工作队伍

近年来,市未保中心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展集社工、法律、康复服务于一体的困境儿童综合服务项目,组织实施聊城市困境(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着力建立健全“专家库+专业社工+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专业志愿队+社会志愿队”的队伍培育和工作体系。未保领域专家团队负责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指导和规划,为全市未保政策、未成年人发展、未成年人保护等问题提供专业意见建议;持证的专业社工负责需求评估、项目开发和服务督导;民政系统的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负责发现报告机制的落实、未成年人需求动态更新和服务供给;专业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志愿队伍(如司法局的法律援助团队、妇联的法律援助及心理干预团队等)提供对应领域涉未保护;多支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服务志愿者队伍,为开展各项未成年人相关活动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构建完善“6”大保护体系,打好关爱保护“组合拳”

以党建引领,注重推动社会保护、政府保护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司法保护的有效衔接,与市区内中小学、幼儿园签订未保工作共建协议,强化校社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共建联建。与市公安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市司法局、市卫健委等对接建立联动协作机制,明确强制报告的范围、需要报告的情形、报告的流程、救助保护机制以及隐私保护、激励和督促检查措施等。强化信息共享和政策对接,探索“社区云”、“一网统管”等智能信息技术在未保工作中的应用,梳理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相关的法规宣传、政策支持、技术指导、队伍培训、慈善资源链接等,综合解决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确保按政策落实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和康复救助服务等的“应帮尽帮”。着力形成“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努力营造人人知晓、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氛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