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高密:精康融合解民忧 助残帮扶暖民心
近年来,山东省高密市民政局高标准落实好残疾人各项保障措施,扎实推进“精康融合行动”,切实提高精神障碍患者关爱服务与社区康复服务质量,进一步健全全市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体系。
四措并举解民忧
高密市依托康宁精神病医院平台,聚焦患者及其家属需求,围绕“摸底、提升、助力、融合”四项措施,构建多维度的精神障碍患者支持服务体系,激发患者及其家庭的内在动力,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
摸底,精准掌握服务需求。通过入户走访、医师面诊、量表评估等方式,了解每名精神障碍患者的身体及精神状况、家庭构成、社会适应能力、日常生活行为表现等信息,精准评估服务需求,制订康复服务计划,建立“一人一档”管理档案,为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奠定基础。
提升,重塑生活信心。根据评估结果,遵循服务对象自愿的原则,设计分类分层服务内容,开展服药训练、社交技能训练、预防复发训练、身体管理训练、心理咨询及精神慰藉等康复训练。引导患者及其家庭正视疾病,逐步帮助患者掌握基本社交技能,助力患者家庭重拾信心。
助力,减轻家属心理负担。引导家属了解精神疾病常识、日常服药注意事项,学习患者情绪波动时的应对措施,为他们提供科学的精神康复指导。同时,引导家属释放照护压力,建立精神障碍患者互助社群,逐步构建患者家庭自助互助平台,让家属在重塑信心的同时获得更多理解与支持。
融合,营造友善社区环境。注重精神障碍患者所在社区的人文关怀,加强宣传倡导,并推动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有序开展。同时,每次康复活动启动前,依托镇(街)、村(社区)基层力量提前通知患者,主动邀请患者家庭或亲朋好友参与活动或到场旁听,进一步增加患者与社会互动交流的频次,为其逐步打破社交壁垒、更好地融入社会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精神卫生观念,摒弃偏见误解,营造尊重接纳精神障碍患者的和谐氛围,提高患者的社会接纳度。
同向发力暖民心
专业人员紧密协作。高密市整合专业资源,组建具备医疗、康复、护理、家政、心理辅导等专业素养的服务团队,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照护服务,协助开展能力评估与分类管理。康复过程中,社工、医生、心理专家与护理人员紧密协作,借助专业精神康复仪器,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让不便住院的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专业的康复服务。
全面提供精准照护。高密市为有长期照护需求与意愿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家医签约、健康管理、居家照护、助餐助浴、生活照料、助医康复等服务。为患者及其家庭建立服务档案,每次服务的具体信息均详尽记录其中,实行“一户一册”动态管理,确保患者精准享受照护服务,助力患者回归家庭与社会,重新认识自我、重启幸福生活。
多方助力就业路
提升自理与就业能力。高密市围绕精神障碍患者等残疾群体的基本生活与长远发展需求,扎实推进日间照料、托管、托养等基础服务项目,重点针对残疾青年在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薄弱环节,量身开展康复评定、个性化干预及专项指导训练,帮助其逐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自立意识,同步改善身心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拓宽残疾青年的就业路径,在星熠家园专门开辟了职业技能训练操作基地,结合市场需求与残疾青年的能力特点,开设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并配套提供庇护性就业帮扶与支持性就业指导,帮助其建立就业信心、掌握职业规范。同时,安排专人负责企业对接工作,积极为残疾青年联络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项目,推动“培训+实践”无缝衔接,既助力残疾青年在实操中巩固技能、养成独立生活与工作习惯,又能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稳定的报酬、提升生活质量。2023—2024年,系列举措已为50余名残疾青年提供了持续性的就业指导,有效帮助他们打通了从康复到就业的关键环节。
设立辅助性就业基地。针对残疾儿童家长“照护孩子与就业创收两难”的痛点,高密市专门设立辅助性就业基地,通过两类举措为家长搭建就业平台:一方面开设“妈妈手工坊”,提供灵活的手工制作岗位,让家长就近参加工作;另一方面遴选有残疾儿童照护经验、责任心强的优秀家长,安排其进入星熠家园担任生活辅助老师,既充分发挥家长对特殊儿童的照料优势,又为其提供了稳定的工作。为保障家长的就业权益,高密市还为上岗家长统一缴纳社会保险,切实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这一举措不仅让残疾儿童家长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更满足了他们“就近就业+就近照护”的双重需求,有效化解了特殊家庭“无人照护孩子、无经济收入”的实际困难,帮助特殊家庭逐步走出生活困境。
下一步,高密市将坚持以精神障碍患者等残疾群体需求为导向,秉持惠民便民、精准管理的理念,既推动制度衔接、全面覆盖,又做好资源统筹、责任共担。同时,持续凝聚全社会与各部门工作合力,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地见效,不断满足残疾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来源:中国社会报
(作者系山东省高密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高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