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创新开拓服务类社会救助新路径
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要求,健全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优化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方式,形成“物质+服务”多元救助模式,不断提升全市困难群众的生活品质。
建机制、强队伍,筑牢救助服务发展基础
一是科学认定服务对象。率先联合社工、教育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指导意见(试行)》,健全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运行机制,将低保、特困、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等9类困难群体纳入服务保障范围。创建“黄橙红”3色预警机制,将全市9.8万名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贯通14个部门、银行、保险机构的数据核查通道,有效获取车辆、不动产、金融资产等数据,遇困群众只需签订授权书即可通过平台精准核查其家庭经济状况,实现救助服务对象主动发现、精准识别、高效救助。
二是建设服务转介驿站。依托社会组织联合会建设一批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实现全市72个镇(街)全覆盖,整合工作力量,建好建强救助服务队伍。出台《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工作规章》,统一服务类社会救助申办流程、服务规范,基层工作人员在受理社会救助业务时,同步介入困难群众需求摸排,对接救助服务项目并实施救助服务,将多元化的救助服务触角延伸至困难群众“家门口”。
三是增设慈善奖补资金。联合市慈善总会印发《关于推进社区慈善基金助力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从市级慈善资金列支70余万元,用于支持镇(街)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开展个性化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有效发挥公益慈善力量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为基层开展多元化、个性化救助服务提供资金保障。
搭平台、优供给,创新数智联动服务生态
一是开发评估系统,精准识别帮扶需求。结合5类20项服务类救助需求清单,开发困难状况及服务需求评估系统,围绕困难群众家庭收支情况、居住情况、就业情况等八大维度32项指标,对困难家庭进行全面分析。系统会自动分析筛选出困难家庭中最迫切的救助服务需求,以及同类救助服务需求中最困难的家庭,即通过数字化分析排查出“困中之困、需中急需”,方便镇(街)精准掌握困难群众需求,社会组织也可结合自身优势为困难群众提供专项救助服务。
二是更新救助服务信息系统,分类拟定服务项目。依托“威救你”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统筹全市18个救助部门,定期更新救助政策及帮扶项目。制定完善市级服务类社会救助供给清单,指导县级民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整合其他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志愿者等救助服务供给主体,进一步完善供给清单,丰富服务项目。
三是升级慈善资源共享系统,实现供需高效对接。整合社会救助、慈善、社会组织、志愿团队四大网络系统,升级“许愿树”慈善资源共享系统,汇总记录遇困群众个性化需求及社会慈善力量帮扶资源信息,架起遇困群众与社会慈善力量双向交会的桥梁,有效助推服务类社会救助供需高效对接、自动化匹配。
聚合力、精服务,擦亮救助服务品牌
一是“党建+公益”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热情。深化“威海红帆”品牌创建成效,将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和能力提升与民政事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公益创投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救助,满足遇困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创新打造“鲸心助”特殊困难群体帮扶项目、“青心守护 文暖护童”困境儿童帮扶项目、“微爱安居”困难群众房屋修缮项目等公益服务项目,开展各类服务活动928场次,服务群众8.47万人次。
二是“需求+项目”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坚持“群众点题、政府搭桥、慈善参与、品牌驱动、精准施救”的工作理念,积极引导全市慈善组织合力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发挥慈善冠名基金优势,以遇困群众个性化需求为导向,打造“阳光洒满窗”关爱行动、“安心生活”卫生用品捐赠等个性化慈善帮扶品牌项目50余个,惠及困难群众4万余人次。
三是“信用+监管”构建服务类社会救助长效运行机制。以创建全国社会信用示范城市为支撑点,发挥覆盖全市的社会信用体系优势,推广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活动帮扶积分兑换“海贝分”信用机制,对取得成效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热情。建立服务类救助跟踪回访制度,定期对服务对象进行回访,了解服务效果,采取随机抽查、交叉检查、明察暗访、第三方评估等方式,从行政监管、服务成效、项目管理、社会影响等方面,对社会力量承接服务类社会救助情况进行评价考核,以规范化、标准化救助服务提升遇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