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聚焦”推动从分散办理到集成服务——山东省深化
“居民身后一件事”改革的实践探索
山东省委、省政府将“居民身后一件事”列入“2025年山东省20项重点民生实事”,省民政厅牵头组织实施,以优化流程为手段,以创新便民为目的,以技术支撑为依托,充分运用全省政务服务平台,探索形成“省级统建,市县应用”的模式和做法,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改革背景
殡葬改革之前,山东省群众办理“身后事”长期面临载体之困、流程之困、传输之困三大难题,成为政务服务体系中的突出短板。
一是载体之困,纸质证明成烦心事。群众需持纸质死亡证明或火化证明办理逝者后续事宜,这类证明易丢失、难补办,且存在死因错填漏填、手写模糊等问题。部门存档、调阅时繁琐低效,信息获取滞后,让本就处于悲痛中的丧属更添困扰。
二是流程之困,多头奔波成揪心事。“身后事”涉及卫生健康、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群众需反复跑腿、重复提交材料。以日照市为例,即便手续齐全,办完一套流程仍需跑10次、提交41份材料,周期长达1个月甚至更久。这种“平时用不着,用时很慌乱”的低频事务,往往让群众在悲痛中陷入茫然。
三是传输之困,信息壁垒成堵心事。部门间信息不共享、死亡数据不精准,导致待遇停发、资金返还等工作滞后。例如,纸质证明流转慢,死亡人员的个人账户资金无法及时返还,部分证件注销不及时等,既造成资源浪费,也给群众带来不便。
山东省在日照、青岛、东营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改革,通过“省级统建,市县应用”模式,实现从分散办理到集成服务的跨越式发展。
经验与成效
(一)聚焦系统统筹,全域覆盖“集成办”。针对各地信息系统分散、重复建设、数据不通等问题,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省级统建,市县应用”一张网统到底的系统统筹模式。依托省级一体化大数据平台、业务中台等统建平台技术和数据优势,一体推进各项业务办理系统与省级业务中台深度对接,打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保等12个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高效汇聚与实时共享,有效解决了各地信息系统建设不统一、技术不兼容、数据共享不畅通、重复投入成本高等问题。目前,“居民身后一件事”线上服务入口已接入山东政务服务网、“爱山东”APP“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全省16个市、136个县(市、区)通过一个入口实现“一网受理”,业务自动流转办理,形成全域覆盖、协同高效的集成办服务体系。
(二)聚焦统一标准,规范高效“协同办”。为解决事项分散、标准不一、群众需在多个部门间周折奔波的问题,牵头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保等11个部门,全面梳理涉及“身后事”的高频服务事项,将社会保险待遇申领、医疗保险支取、住房公积金提取等37个事项纳入集成办理范围,其中,日照集成办事项已达42项。编制全省统一的工作规范和标准化办事指南,明确事项办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等要素,确保同一事项在全省范围内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真正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通过建立部门间协同机制,推动各部门数据共享、流程衔接,实现了业务办理的协同联动和服务效能的整体提升。
(三)聚焦主动作为,关键业务“免申办”。瞄准传统纸质证明依赖重、信息传递慢、群众需主动申报等“堵点”,对省殡葬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全面推行新版火化证明电子证照。电子证照一经生成,系统自动推送死亡信息至联办平台,作为源头数据枢纽,自动触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残联等部门和单位的业务系统,进行内部预警比对。对于高龄津贴、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等11项具有明确时限要求的待遇事项,无需群众提交任何申请,业务主管部门依据死亡信息自动完成待遇停发处理。“免申即办”模式摆脱了传统纸质证明易丢失、传递滞后带来的困扰,从源头上有效避免了业务延误和补贴冒领等问题。
(四)聚焦流程重塑,精简提速“一表办”。针对依申请办理事项材料众多、流程繁杂、周期冗长等问题,省民政厅协调各相关部门,对丧葬补助费申领、医保个人账户一次性支付等23个需群众申请的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流程,进行系统性再造重组。通过事项要素梳理规范、重复材料彻底合并、相同数据充分共享、证明自动调用等方式,将原有分散办理时需要群众填写的260余项要素、27份材料,精简压缩至24项要素、7份材料,整合为全省统一的“一张表单、一套材料”,实现“一表申请”。同时,打破部门审批“串联转、接力办”的旧流程,依托统一平台支撑,推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端受理、一网联办”的极简高效模式。事项办理周期由过去的几周甚至几个月,压缩至线上即时受理、7个工作日内办结(部分可当日办结)。
(五)聚焦普惠便民,线上线下“融合办”。为解决部分群众线上操作不便等问题,打造线上便捷、线下温情的融合服务体系。线上,在省大数据局支持下,将“居民身后一件事”作为独立服务专区嵌入“爱山东”APP和山东政务服务网。专区提供智能引导、表单自动预填、办理进度实时查询等功能,实现掌上办、随时办。线下,印发办事指南、手机操作指南、电脑操作指南等宣传资料,在殡仪馆开设服务专区,充分利用殡仪馆、红白理事会现有资源设立帮办员,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流程指导等“一对一”帮办服务,实现“家门口办、零距离办”。
工作启示
(一)坚持通盘谋划、整体推进。“身后事”集成办涉及部门众多、数据壁垒深厚,通过明确“省级统建,市县应用”的整体战略,打通12个部门36个业务系统,实现信息联通共享,避免市县级分散建设造成的系统碎片化、标准不统一和重复投资。
(二)坚持锐意改革、敢于创新。以火化证明电子证照化并全省通用互认为例,突破传统“先印空白证件再套印”的陈旧模式和技术限制,创新性地推出统一编号、一证一号、全流程电子化、具备防伪水印的新型电子火化证明。这种在关键“小切口”上的颠覆式创新,解决了长期困扰数据共享的核心堵点,成为实现信息高效流转和后续“免申即办”的前提。
(三)坚持流程再造、系统集成。在省级层面,对涉及“身后事”的事项进行系统性梳理整合,重构逻辑链条,流程再造后,依申请事项办理环节由原来的至少跑11个部门33个环节压减为“最多跑一次”,压减97%,申请材料压减74%,群众需要填报的事项内容减少91%,办理时限缩减77%。同时,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材料互认共享、表单要素极致精简、审批环节并联协同,实现从“多次告知、多表申请、多套材料、多端受理、多网办理”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端)受理、一网办理”的转变。
(四)坚持机制保障、协同联动。“居民身后一件事”集成办横跨12个职能部门,协调难度大,环节耦合紧。省民政厅通过召开协调调度会议、主动上门对接会商、印发明确详细的工作方案、建立定期通报督办机制等方式,攻坚破解数据共享、服务衔接、办理联动、流程再造、标准衔接等125个“小切口”改革事项,凝聚强大的部门攻坚合力。
(五)坚持宣传引导、精准直达。“居民身后一件事”集成办涉及政策解读、流程告知、材料准备等群众关切点。通过印发办事指南、手机操作指南、电脑操作指南“三个指南”,让群众充分了解可办理的事项和途径;依托线上线下全媒体矩阵,以发布通俗易懂的政策指南、精准推送办理提醒信息等形式,主动将政策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切实提高群众咨询、办理身后事的便捷性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