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持续深化制度改革 让救助帮扶更精准

发布日期:2025-09-11 09:14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号:

近年来,山东省广饶县聚焦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构建“低收入人口精准认定—全生命周期动态监测—多部门高效协同施救”的救助闭环管理体系,推动社会救助向“主动发现、精准识别、及时干预、综合保障”转变。

健全事前主动发现机制,精准识别对象

广饶县建立民政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常态化社会救助协调机制,研究制定低收入人口综合认定指引,梳理低收入人口认定联办事项清单14项,实现低保、低保边缘家庭、特困、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临时救助申请表五表合一,形成“统一受理、信息共享、并行办理、结果反馈、闭环管理”的一体化联办机制。开发县级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纵向贯通省、市、县三级数据通道,横向整合医保、残联等12个部门的38项数据,打通“数据孤岛”。推行“救助+网格”模式,在县、镇、村三级社会救助网络基础上,再下沉一级,增设城市楼栋、农村街巷“微网格”,打造4000余支“微网格”队伍,形成“县—镇—村—街巷”四级救助网络,让前期摸排发现更主动、更高效。投入338.9万元,购买社会救助服务项目,整合专业社工机构、基层服务力量等,打造1处县级救联体、8处镇级救联体服务站,统筹协调各部门救助资源,形成“政策衔接、资源互通、服务联动”的帮扶合力。

健全事中高效办理机制,精准配置资源

广饶县依托县级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整合民政、医保、残联、农业农村等多部门数据资源,建立统一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动态完善电子化档案,分类标识低保、特困等不同类型群体,并设置动态监测模块,定期与各部门数据比对校验,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紧扣低收入人口“三圈层”划分,对核心困难层采取“一对一”帮扶,保障基本生活;对夹心边缘层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关注其能力提升和风险变化;对特殊需求层根据其需求制定专属救助方案,强化动态跟踪和调整。建立特殊群体四色管理台账,对低保对象标注红色、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标注绿色、孤困儿童标注蓝色、双重身份人员标注黄色,通过颜色标签厘清适配政策、帮扶举措,有效提升特殊群体帮扶针对性、准确性。今年以来,全县已为46名监测对象落实相关待遇。

同时,广饶县聚焦低收入人口急难愁盼,创新“政府救助+慈善帮扶”综合救助模式,一方面持续做好“救急难”专项基金救助,县级层面设立100万元慈善“救急难”专项救助基金、镇街层面设置10万元临时救助备用金,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导致基本生活在一定时期内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性、保障性救助;对于遭遇特别困难的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给予相应救助。另一方面,强化与慈善组织、医疗机构合作,聚焦困难老年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群体需求,组织开展“金岭——让爱奔跑”困难群众膝关节置换项目、“乐享视界”困难儿童眼健康慈善救助项目等。

健全事后动态监测机制,精准服务管理

广饶县不断完善社会救助预警监测指标体系,每月入户摸排,补充更新致困原因、救助需求等信息,及时对救助对象待遇作出调增、调减或退出处理。同时,县民政局与残联、医保等部门信息比对,自动识别残疾信息、大额医疗支出等关键风险点,智能匹配救助需求,形成从需求发现到精准干预的全流程监测网络。建立分节点响应机制,在春节、开学等时间节点,对退出救助人员开展回访,杜绝救助断档;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困儿童等困难群体,开展“慈善送清凉”“慈善送温暖”等慰问活动,上门探访并发放防暑防寒物资,实现阶段性发力、常态化保障同步推进,提升救助韧性。实施全流程闭环管理,按照“监测—救助—反馈—调整”闭环模式,在发现环节依托县级平台和核对系统自动比对,精准识别,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在管理环节严格规范档案管理,推行低保、低保边缘家庭档案“一户一档”;在保障环节完善救助资金月度发放机制,明确各级资金流转发放时限,确保“专款专用、按时发放”;在退出环节建立低保渐退保障机制,对收入超标但就业不稳定的低保家庭设置合理缓冲期,实现“精准退出、动态调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