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政策引领 保护传承 协同发力 新时代区划地名工作的探索
行政区划是国家治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空间制度安排,既是国家统一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标识,也承载着民族记忆、历史文脉与治理智慧。地名作为行政区划的“文化基因”,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乡愁记忆的“坐标点”,更是地方文化认同与精神传承的核心载体。做好行政区划与地名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要把区划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全面总结区划历史沿革和经验规律,要将地名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近年来,山东省持续深化区划地名文化建设,赓续历史,传承文脉,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山东省泰安市民政局聚焦建机制、优服务、强赋能、促发展,着力推动新时代区划地名工作高质量发展。区划地名文化保护典型案例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乡村著名行动”典型经验。
实践路径
(一)坚持稳慎为先,筑牢区划地名管理制度保障
统筹部署,强化党的领导。一是严格政策落实。认真落实《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中央24号文件精神,多方位、多角度、多维度开展政策宣传贯彻,确保落地落实。二是深化行政区划优化研究。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重大战略,联合专业机构、高等院校开展泰安市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可行性研究,加强战略谋划和总体统筹。三是积极参与功能区体制优化。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与市委编办密切配合、协同发力,深化功能区定位、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研究,推动功能区、行政区深度融合,优化完善功能区管理结构和运行体制。
建章立制,夯实管理基础。以《泰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泰安市中心城区地名规划》,将泰安中心城区科学划分为20个片区,对7类地理实体分别制定命名方案,拟命名规划新建或待建自然实体名称1186个。编制《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立市、县两级地名文化遗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将32项地名纳入首批保护名录、33项地名纳入首批历史地名重启再生名录,建立区划地名文化保护长效机制。
完善机制,厘清职责边界。印发《关于建立泰安市行政区划调整部门联审机制的通知》,全面加强对行政区划管理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监督管理,建立省、市、县全覆盖的行政区划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和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部门联审机制,推动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集成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保护传承,探索历史文化保护新路径
注重品牌建设。着力打造“泰汶神韵”区划地名文化品牌,与各县(市、区)联动打造“泰有名”、“千年古县水韵东平”等品牌矩阵,激发区划地名历史文化生命力。创新实施“地名+福彩”宣传模式,依托泰安市“红门路—岱庙—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在仰圣街、后营街、考棚街、运粮街等千年古城区域,打造“何方家国”主题文化街区,有效宣传弘扬福彩发行宗旨与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实现民政领域各项业务融合发展,以“小彩票”寄托厚重家国情怀。
注重传承保护。加大区划地名文化服务供给,组织各县(市、区)编纂《地名志》、《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东平卷》、《宁阳概略》、《泰山何以独尊》、《泰安老城述记》等一批区划地名文化图书,以文化视角展示泰安历史传承、赓续历史文脉。探索区划地名与“非遗”深度融合,将26项地名(其中政区类地名6项、聚落地名12项、自然实体地名8项)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研究起草区划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评定规范及实施细则。
注重社会参与。积极引导志愿者、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区划地名文化保护,组织开展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等“六进”活动,让历史文化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更有活力。与泰山文化研究院联合共建,组建专家库,挖掘整理“九省御道”、“户部侍郎王度”、“泰山泉乡王林坡”等历史典故,打造乡村经济增长极,为乡村振兴助力赋能。依托“融媒体”、短视频、直播平台等媒体形式,开设“地名中的记忆”、“泰山地名我来说”、“千年古县水韵东平”等专栏,让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可感可及、浸润人心。
(三)坚持协同发力,构建文化保护“大格局”
一是统筹文旅融合。与党史、文旅部门深度联动,打造“泰山泉乡”王林坡、大河峪地名文化阵地、埠阳庄“张公渡”、刘家疃“王楫”读书处等地名文化主题公园,有力拓宽地名文化发展广度。今年“五一”假期,王林坡村带动周边增收超400万元,接待游客6.6万人次,平台视频播放量破千万。
二是统筹宣传资源。依托融媒体、短视频、直播平台等媒体,融合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等元素,广泛传播地名文化、推广标准地名、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区划地名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
三是统筹信息建设。联合市委网信办探索“乡村著名数字赋能”新路径,助力打造乡村地名数字应用平台,实现数字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依托遗址遗迹、古村落、风景名胜区,设置地名“智慧码”100处,展示地名来历、历史沿革,让地名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思考启示
地理是横的历史,历史是纵的地理。泰安作为泰山所在地,其行政区划的每一次演变都镌刻着齐鲁文化的基因密码,从古代泰山封禅催生的治所设置,到近现代因交通变迁形成的城镇格局,区划地名中沉淀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在行政区划工作中保护传承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唤醒这些地域的文化记忆,不仅是守护城市的精神根脉,更是新时代区划地名工作的重要使命。要把区划地名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泰安的古县、古镇、古街、古城中挖掘人文精神、文化传统和治理智慧,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空间基石。
一要强化政策引领。以《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为根本遵循,结合泰安实际细化保护措施,对具有历史意义的乡镇名称、古村落保持审慎态度,维护总体稳定,进一步完善市、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大汶口”、“徂徕”、“岱庙街道”、“乡饮乡”、“斑鸠店镇”等富含历史记忆的地名得以延续,为区划地名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筑牢制度保障。
二要统筹多方资源。区划地名历史文化涉及历史、地理、人文等多种学科,要自上而下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打破学科壁垒与部门界限,统筹民政、文物、档案、史志等多方资源,联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文教联动等形式,系统梳理泰安周边“奉高”、“博城”、“平阳”、“菟裘”、“遂国”、“刚邑”、“郕城”等古县、古城的沿革史料,借助史志资料还原古城遗址区划地图,会同文旅部门开发区划地名旅游线路,让散落的历史碎片串联成鲜活的文化图景,实现历史价值与时代需求的有机衔接、同频共振。
三要瞄准小切口。区划地名历史文化主题宣传要接地气、促共鸣,找准宣传“小切口”,讲好历史“大故事”。要用群众听得懂、感兴趣的方式讲述区划地名故事,运用好融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技术打造体验场景,邀请民间学者、地名专家走进直播间,结合自身感受及所感所想讲解区划地名文化,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形成群体效应,引起社会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