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探索“百社结百村”模式社会组织赋能,盐碱地变身乡村振兴热土
发布日期: 2025-08-07 15:09 信息来源: 东营市民政局
信息来源:山东省社会组织管理局
浏览次数: 字体:【

面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广布、产业薄弱、村庄空心化等发展难题,山东省东营市创新性地推出“百社结百村”行动,探索出一条以社会组织深度参与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经过三年实践,该模式成功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在盐碱地上书写出生态改善、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新篇章。

破局:总书记指示下的精准发力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时,对盐碱地综合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提出要转变育种观念,从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转变为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深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力求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实现突破,让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东营市迅速响应,直面当地140万亩盐碱地、103个重点村产业散弱(撂荒地占比超20%)、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等“三重困境”。

为此,东营市民政局于2021年创新启动“百社结百村”行动,精准组织100家社会组织与103个重点村结对帮扶,构建起“社会组织+村集体+农户”的联动机制,以党建引领、专业服务为支撑,系统化推进乡村振兴。

实践:三链融合,重塑乡村

行动的核心在于“三链融合”:

1.产业链重构:荒地变粮仓,老树发新枝。

橄榄树公益中心在垦利区胜坨镇小巴家村流转120亩撂荒地,引入富硒种植技术,通过土壤改良实现亩产1300斤,年创收12.92万元,带动50户就业,村集体增收30万元。与此同时,配套建设的秸秆回收体系提升资源利用率60%。

东营市勘察设计协会为楼李村设计“荷塘观光+旅游体验”方案,策划“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策划营销活动,带动富硒莲藕销售15万元。

东营市石油业商会助力博兴村石磨面粉厂升级为“石磨元”地理标志品牌,每天可生产“石磨元”面粉1吨,每年为新村党委增收25万元,入股村民增收1000元。该村获评“国家森林乡村”。

2.技术链赋能:科技攻坚,盐碱地焕生机。

成立“乡村振兴项目部”,由社会组织党支部牵头,搭建“政府+企业+专家+村集体”四方协作平台。

引入富硒种植技术,通过“微生物改良+有机肥施用”组合技术,成功改良重度盐碱地。垦利区部分村庄改良后种植水稻,亩均效益达4800元。

建成覆盖多个村的秸秆回收网络,年处理秸秆1.2万吨,减少化肥使用30%。

与山东农业大学等机构合作共建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生创新学院,建立科研示范基地,探索盐碱地林果、作物种植潜力。入驻科研团队已在约1000亩科研示范基地内完成约100亩山农酥梨、桃、苹果、枣等林果和约120亩玉米、棉花、大麦、牧草等作物的种植。

3.服务链创新:五社联动,治理更暖心。

构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慈善资源、志愿者”五社联动机制。

设立19只乡镇(街道)社区慈善基金、113只社区微基金,依托社区慈善基金开展了104个微慈善项目,解决居民身边“小急难”问题300余件,服务辐射居民38.79万人。

东营市幸福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向young花开”关爱农村易地搬迁社区困境儿童发展示范项目,在黄河滩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监护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社会融入等个性化服务,获民政部立项资金支持38.88万元。

东营市义工协会“银龄关爱”“春蕊助学”等关爱一老一小项目,覆盖80%的留守群体。100余名社工组织1200人次志愿者参与服务。

成效:三重突破,模式获认可

截至目前,“百社结百村”行动已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突破:累计助力村集体增收超15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如广饶县宏源食品“共富工坊”带动村集体增收30万以上,450余人年均增收1.9万元;垦利草编合作社预计年产值200万,参与者年收入1-2万元。

生态蝶变:累计改良盐碱地1.2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实现“撂荒地变粮仓、盐碱地变景区、老字号变招牌”。探索出耐盐作物良种良法配套、改土培肥提质增效等综合改良方案。

治理提升:探索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新范式,经验获民政部官网推广,5家社会组织获评“全省服务高质量发展出彩社会组织”。

经验:“三维驱动”破解痛点

东营模式创新性地构建了“三维驱动”的经验范式:

1.党建领航多元协同

建立“1+3+N”架构(1个市级党委统筹,3类平台支撑,N个支部结对),市级成立联席机制,形成三级联动,确保方向一致、资源整合。

2.三化融合精准帮扶

技术适配化:研发本土化技术,落地周期缩短至6个月,适配性提升50%。

产业链条化:每个项目至少延伸1条产业链。如“山东手造”大码头苇编项目,形成培训-就业-销售链,培训500余人次,解决100余人就业,建成非遗工坊。

服务标准化:制定服务规范,明确技术、分配等标准,确保项目规范、可复制。

3.多措并举多维保障

政策激励:给予税收减免、购买服务优先等,筹集扶持资金500万元。

能力建设:每年开展赋能培训,累计1200人次,培育30支专业团队。

评估指导:建立“投入—过程—产出—影响”四维评估体系,确保资金使用效率超95%。

结语

东营“百社结百村”模式,通过党建引领解决“参与碎片化”,专业分工解决“服务同质化”,利益反哺(如订单农业+品牌运营+利润反哺)解决“项目短期化”,有效破解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痛点。这一模式实现了治理有效、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的多赢,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盐碱地地区及社会组织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东营经验”。


编辑: 东营市民政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