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民生为本 发展为要 促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双向奔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大民生观”统领全局,凝心聚力兜底线、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
一、兜牢民生底线 夯实经济发展基本盘 社会和谐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兜牢民生底线是民政部门的首要职责。滨州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中谋划和推动民政工作,强化社会保障,推动保障标准、保障内容、保障对象等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相适应,释放困难群体消费潜力,增进社会消费预期,实现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的深层互嵌,为经济发展蓄势赋能。 实践中,滨州市统筹救助资源,深化救助改革,持续增加服务供给。连续5年提升9类困难群体救助标准,创新构建“物质+服务+发展”三维综合救助体系,以救助资源整合、服务供给优化和社会融入探索等方式分层分类实施救助帮扶,覆盖10.2万名低收入人口。例如,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探索低收入人口融入社会服务,为失业困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帮助低收入人口实现劳动自救,不仅解了家庭经济压力,更释放了潜在劳动力资源。开展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建设“百站千点万人”救助服务网,推进标准化建设和个性化帮扶,为流浪乞讨、务工不着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排忧解难,降低社会风险、减少矛盾积累,为经济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坚持儿童利益优先,持续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用心用情护航困境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推进“精康融合行动”,通过社区康复与就业支持,既减轻家庭照护负担,也推动医疗、养老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二、培育民生业态 开拓经济增长新蓝海 银发经济、康养产业、生命服务等民生新业态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些新增长点既是民生改善的升级版,更是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滨州市推动民政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融合,拓展释放内需潜能新路径,积极打造银发经济、甜蜜经济、地名服务等民生经济新场景,以政策引导、业态创新释放市场潜力,在服务重构中培育经济新动能。 养老服务撬动银发经济。坚持养老事业与产业双轮驱动,鼓励国有企业、民营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养老服务机构。因地制宜加速发展康养、旅居、康复辅助器具等产业。拓展养老服务消费新业态,让银发经济成为消费新热点。例如,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养老服务网络,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637处,完善“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建设,让老年人享受身边、家边、周边的品质养老。欣悦健康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多达1.5万多种,成为全国辅助器具开发、生产、配送基地。建设集“医食住学康乐购”于一体的黄河谣数字医疗产业园,获批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园。 婚姻服务赋能“甜蜜经济”。聚焦婚姻服务业创新,发展“婚姻登记服务+”模式,将婚姻登记、颁证仪式与婚庆产业、文旅商圈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化服务平台,串联婚庆、摄影、婚宴等关联产业,倡导简约婚俗与新型消费模式,助力甜蜜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例如,将福彩销售、宣传与婚姻登记阵地、婚庆企业、旅游景点等相融合,以福彩公益理念弘扬婚俗改革新风,以婚俗改革新风推动福彩增量提质,蹚出一条福彩高质量发展与婚俗改革双赢共进路径。无棣县婚姻登记服务中心搬迁至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无棣古城内,打造成集婚姻登记、颁证服务、婚姻家庭辅导、婚俗文化教育、婚庆博览等功能为一体的婚姻登记服务综合体,有效盘活区域商贸资源,带动婚庆、婚宴、婚旅等产业链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地名服务彰显地名价值。大力推进“乡村著名行动”,规范命名乡村地名5800余个、设置维护地名标志6100余个,织密乡村地名网,满足数字乡村建设和群众多样化地名信息需求。深化地邮协作,推动地名服务与寄递物流融合发展,命名邮路设施、采集物流节点信息2200余个,构建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体系,畅通“快递进村、特产营销”渠道。挖掘地名价值,将“地名名称”转化为“品牌名称”,培育“沾化冬枣”、“李庄绳网”、“惠民惠白菊”等乡字号地名好产品,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就业致富。激活地名文化资源,打造滨城区“十里荷塘”等地名文化主题公园、博兴“情定支脉河”等爱情打卡地,赋能乡村旅游,拉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乡村“有地无名”等痛点,更将地名信息转化为生产要素,催生快递物流、品牌农业等新增长点,实现地名的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三、释放治理效能 激活经济发展内生力 滨州市通过多元主体协同、资源优化配置和制度创新,融合政府、社会组织、慈善等各方力量对接基层发展需求,激发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实现多元共治、协同配合、良性互动,有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坚持党建引领,搭建资源对接平台,保障社会组织在民生保障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铝行业协会联合高校推动产学研融合,带动铝材加工量增长16.1%、年产值千亿元;举办国际论坛,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0多个、总投资额超500亿元。厨具、绳网协会推动博兴厨具、惠民绳网入围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建立供需平台,扩大就业资源对接,仅2024年一年就助力1407家会员单位吸纳4.6万余人就业。 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涵养民生内需。坚持规范监管与促进发展并举,持续壮大慈善主体力量,积极培育发展慈善组织。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深入推进“阳光慈善”工程,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弘扬企业家精神,表彰爱心企业,助力企业发展,激发其回报社会热情。设立“安心纾困”慈善基金,2022年至2024年,47家企业(家)定向捐赠额超1亿元,惠及困难群众40余万人次。探索出“民生部门提项目、慈善组织募资金、民营企业广参与、社会组织搞服务、困难群众得实惠、慈善事业大发展”的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路径。深化“福彩+”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彩票公益金高效使用和彩票销售规模扩大良性互动,为开展民生保障和社会公益提供资金支持。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5年7月上刊 作者:王亨波(山东省滨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