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探索建立“四化”机制 破解普惠性养老机构认定管理难题

发布日期:2025-08-28 09:12 来源:中国民政
字号:

近年来,山东省聚焦老年群体对普惠性养老服务的强烈需求,围绕普惠性养老机构界定不清晰、普惠性养老服务收费标准不明确等问题,制定出台《普惠性养老机构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配套制定《普惠性养老机构认定与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探索建立流程化、协同化、多元化、动态化“四化”认定管理机制,推动普惠性养老服务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截至2025年7月底,全省共认定普惠性养老机构1600多家。

聚焦“认定难”,建立流程化认定机制

“十四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对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作出部署。但各地对什么是普惠性养老机构、认定普惠性养老机构需要哪些条件和程序等问题缺乏统一明确规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普惠性养老服务的发展。为破解这些问题,山东省制定出台《办法》和《指引》,明确普惠性养老机构的认定条件和程序,指导各地建立流程化、规范化认定机制。一是明确认定条件。严格设定准入门槛,构建多维度准入指标体系,从源头把控认定质量。养老机构申请认定普惠性养老机构,需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依法进行法人登记并在属地民政部门备案;符合《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和规范;财务制度健全、独立核算、运转良好,依法保障从业人员工资津贴、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床位费、照料护理费收费标准不高于本辖区普惠性养老机构床位费、照料护理费收费标准参考区间。二是明确认定程序。推行“申报—审核—公示—承诺—报备”五步认定流程。经自评符合条件、有意向开展普惠性养老服务的机构,可向县级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县级民政部门对机构登记备案、服务质量、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机构,由县级民政部门进行公示。对公示无异议的机构,县级民政部门组织其填写承诺书,明确床位费、照料护理费具体收费标准。三是明确认定周期。县级民政部门原则上每年6月和12月分别开展一次认定工作,对符合条件且有意向开展普惠性养老服务的机构予以认定,推动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有序扩容。

聚焦“定价难”,建立协同化定价机制

普惠性养老机构的普惠性主要体现在服务价格的可接受性和可负担性。普惠性养老机构如何收费、收费标准怎么确定,各地对此同样缺乏统一认识。为此,《办法》专门就普惠性养老服务收费标准作出规定,指导各地建立以县域为单位、发展改革部门牵头、民政部门配合的协同化定价机制。一是分类定。实行“政府指导+市场调节”分类定价。对普惠性养老机构床位费、照料护理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由县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制定基准价和浮动幅度,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伙食费和其他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具体收费标准由养老机构与入住老年人或其家属(代理人)以合同形式约定。二是县域定。县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同级民政部门开展养老机构成本调查,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综合考虑人均可支配收入、服务成本、政策扶持、市场供需、运营合理利润、消费者可承受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本辖区普惠性养老机构床位费、照料护理费收费标准参考区间。三是动态定。根据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结果,动态调整普惠性养老机构具体收费价格,建立服务价格与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相适应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优质优价普惠性养老服务激励格局。

聚焦“发展难”,建立多元化扶持机制

受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经营成本高等因素影响,养老服务行业普遍面临盈利难、持续发展难等问题。为减轻普惠性养老机构运营压力、降低经营成本,山东省整合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税务等多部门政策资源,建立多元化扶持机制,促进普惠性养老机构价格可接受、服务可持续。一是给予贷款贴息。对2024年1月1日起新增的护理型普惠性养老机构,根据其从金融机构的实际贷款额,按不高于当年基准贷款利率的60%给予一次性贷款贴息,单个项目贷款贴息额度原则上不超过50万元。二是给予运营补贴。根据收住中度、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数量和时间,省级财政参照每名老年人每月不低于200元的指导标准,结合机构等级评定结果给予差异化奖补,激励普惠性养老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给予租金减免。鼓励对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减免设施使用费或租金,将配建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或者低偿提供给实施委托运营的养老机构使用,降低普惠性养老机构运营成本。四是给予利率优惠。优先将符合条件的普惠性养老机构纳入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养老保障贷等支持范围,支持金融机构向其提供优惠利率贷款,解决普惠性养老机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鼓励市、县(市、区)结合实际,出台其他具体扶持政策。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怡康源老年公寓的医护人员正在给老人打针。

聚焦“监督难”,建立动态化管理机制

普惠性养老服务既要价廉更要质优,必须严格监督管理,形成有奖有罚、有进有出的工作格局。针对普惠性养老机构认定后可能出现的收费不合理、变相提高价格、服务质量打折扣等问题,明确普惠性养老机构退出的情形、程序等,指导各地建立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一是突出有效时限。普惠性养老机构认定后有效期2年。自愿退出普惠性养老机构目录或计划停办的,提前1个月以书面形式将退出申请报请所在地县级民政部门审核。二是突出负面情形。明确“未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开展服务”、“超出普惠养老协议价收费”、“利用养老机构的房屋、场地、设施开展与养老服务无关的活动”等10类取消资格情形。对出现相关情形的,取消其普惠性养老机构资格和当期补助经费;涉嫌违法违规的,移交有关部门依法依规予以处置。三是突出重点机构。实施委托运营的公办养老机构,以及纳入普惠养老城企联动项目支持范围的养老机构,视同普惠性养老机构,无需另行认定;如存在10类取消资格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普惠性养老机构扶持政策,但床位费和照料护理费仍按照普惠性养老服务收费标准执行。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