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芝罘区:探索“党建+普惠+嵌入式”老年助餐新路径
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助餐方式,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和老年人就餐便利度不断提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的经验做法!
四方食事,人间烟火,饮食就是最真切的生活。对于老年人来说,一日三餐不仅是基本的生活需求,更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通过探索党建引领、普惠导向、适老化嵌入的运作模式,不仅满足了社区老年人的实际就餐需求,还推动了志愿服务规模化、社区治理创新化,成为新时代老年助餐服务的鲜活样本。
一、工作背景
芝罘区作为烟台市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19.64%,其中独居、空巢老人超6000户。通过调研发现,助餐点运营不持续、覆盖面不广泛、送餐不及时等问题是导致老年人无法享受营养安心饭菜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痛点”和“堵点”,芝罘区积极探索,切实解决老年人“做饭难”、“吃饭愁”的“关键小事”,为他们提供便利可及的助餐服务。
二、主要做法
2019年,芝罘区先行先试,在全市建成首家市民社区食堂,以老年优惠套餐为基点,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多元化餐饮服务,实现“跨代共餐”的社区新风尚。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市民社区食堂22处、助餐点8处,覆盖12个街道,年均服务居民35万余人次、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17万余人次。
一是党建引领,助餐运营可持续。芝罘区积极拓展社区老年助餐发展新路径,探索由社区党组织领办社会企业,打造社区居民家门口的“社区厨房”。以大海阳社区为试点,打造了“壹家生活社区食堂”。通过动员社区党员和群众志愿者义务参与社区老年助餐点工作,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互助”的自治模式。建立“幸福时间兑换”机制,即记录在册的居民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时间可兑换相应时长的服务。通过“以服务换服务”,最大程度降低老年人就餐成本,调动志愿服务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破解助餐点因造血不足面临的困境。运营8年来,参与助餐服务的党员8200余人次,志愿者4万余人次。
二是普惠运营,助餐供给有温度。芝罘区运用“政府补贴+企业让利+个人承担”模式,指导全区22处市民社区食堂采取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方式,推出“588”老年套餐,即早餐5元、午晚餐8元(两素一荤一汤+主食),为辖区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成本价三餐。搭乘芝罘区创建全省首个慈善文化馆“东风”,在烟台慈善文化馆旁开设市民社区食堂,以公益为初心、普惠作导向,“一餐热饭”让不同的群体都感受到了幸福味道和民生温度。
三是创新模式,助餐融合有突破。2024年起,在全区组建11支“银发骑手”队伍,指导辖区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加入老年助餐送餐服务。针对辖区内高龄、失能、孤寡、独居以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在开展送餐过程中,发挥养老机构专业性特点,不断扩充服务内容,免费增设了基础医疗服务,如血压、血糖监测等,并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有针对性研发低糖、低盐、高钙等“定制化”营养套餐,为失能、残疾的老年人定制涵盖助餐、助洁、助医、助急、助行的“五助服务”。
三、取得成效
芝罘区创新探索的以“政府倡议+社会响应+志愿服务”的共建思路,以“送餐+配餐+健康管理”的全链条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老年人“做饭难”、“吃饭愁”问题,在辖区全方位实现了老年助餐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年均建立300余份老年人营养档案,助餐半径从1公里扩展至5公里,增强了老年人的获得感,为城市基层治理注入了新动能。
四、经验启示
一是助餐服务要将党建引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党组织通过统筹资源、搭建平台,推动助餐服务规范化、长效化,发挥党员志愿者先锋模范作用,参与送餐、配餐等服务,通过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形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助餐氛围,让助餐服务既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也成为凝聚社区力量、传递温暖的重要纽带,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是助餐服务要将公益导向与可持续运营相结合。坚持以公益为初心,以普惠为导向,优先保障老年人、困难群体等特殊人群的用餐需求,确保服务惠及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构建“公益为本、多元支撑、长效运行”的服务模式。借助社会捐赠、市场化运营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服务的可持续性,既实现了社会效益最大化,又确保了服务的长期稳定运行,真正做到了“惠民生、暖民心”。
三是助餐服务要将服务精准化与人性化设计相结合。通过深入调研、数据分析和动态管理,精准识别老年人、残障人士、独居群体等不同对象的用餐需求,构建“需求导向、服务暖心”的助餐体系。注重服务细节的人性化设计,设置无障碍就餐环境、提供送餐上门等,确保助餐服务既“精准对接”又“温情关怀”,成为传递社会关爱、增进民生福祉的暖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