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山东省临沂市按照乡村振兴总要求,结合革命老区红色地名特色鲜明、乡村地名资源丰富的特点,加强乡村地名管理,走出了一条惠民生、强文化、兴产业的新时代沂蒙乡村“著名”的振兴之路。
完善命名体系 让乡村标准地名网“密起来”
临沂市以开展乡村地名命名、设标、上图专项行动为抓手,完善乡村地名命名体系,打通乡村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堵点。
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临沂市乡村道路命名工作指引》《临沂市“乡村著名行动”(2024—2027)集中推进阶段重点工作实施方案》《临沂市“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实施方案》,确保“乡村著名行动”挂图作战、成效显著。
织密乡村地名网。对全市乡村道路命名设标情况开展系统摸排,集中命名乡村道路8770条,为乡村道路设标1093个,以地名命名规范化推动乡村治理精细化;通过微信小程序采集6059个乡村地名和农家乐等群众感兴趣的地点,为各导航软件更新乡村地名信息打牢基础,为乡村规划、应急救援、物流配送提供精准地理信息支撑,实现“手机搜路名,导航到家门”。
加大老地名重启力度。深挖地名红色历史记忆、风土人情特色、名人历史故事等文化资源,结合地名方案编制、乡村道路集中命名计划,将130余个老地名就地重启、移植派生,激发地名文化崭新活力。
培育地名文化 助沂蒙红色地名“亮起来”
临沂市以打造沂蒙特色地名文化品牌为目标,开展地名系统性保护与利用工作,深挖文化内涵,赓续沂蒙地名文脉。
强化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印发《临沂市地名文化遗产评定赋分标准》,探索乡村地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构建地名文化宣传矩阵。在“今日头条”平台开设“沂蒙有名”地名文化宣传专栏;组织乡村地名故事采风和文化宣传活动;征集地名故事,开展“探源地名文化、守望美丽乡愁”等地名文化宣传活动,拍摄地名文化宣传片;打造县级地名文化阵地,结合村史展馆、小广场等打造村居地名文化阵地;创新设计“邮路畅通 沂蒙有名”系列画报,融入乡镇地名来历、区划沿革、乡村地名故事等内容,张贴在120余个县乡村快递站点、310余辆流动投递车上,随着邮车传递到千家万户。
开辟地名文化现代化发展路径。拓展地名文化外延,助力文旅部门开发古风沉浸式游戏剧等文旅项目,打造红色地名文化沉浸式小剧等,探索地名文化现代化发展新形态。
创新参与形式 令地名文化保护队伍“动起来”
临沂市以“沂蒙地名守护者计划”为载体,汇聚社会各界丰富资源,组建“沂蒙地名守护者”队伍,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更多可能。
丰富地名志愿服务队组成。联合邮政部门开展“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活动,开展地名信息采集志愿活动;充分吸纳网格员、胡同长等基层工作力量,邀请地名领域专家、地名文化爱好者共同成立县、乡、村三级地名志愿服务队,开展地名故事采集、地名文化宣传等活动。
汇聚正能量自媒体流量。充分发挥网络自媒体流量优势,邀请自媒体人参与制作“一路看临沂”系列视频及地名文化故事类短视频,讲述沂蒙地名文化故事。
激发社会团体参与热情。比如,蒙阴县携手蒙阴县美术家协会、蒙阴县汽车摩托运动协会联合编制“红色蒙阴”摩托车旅行文创地图,组织摩托车爱好者骑行“红色蒙阴”经典路线,为景区创收约30余万元,有力推动地名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进程。
打造著名品牌 促乡村产业引擎“燃起来”
临沂市以开展“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为契机,持续创新“地名+”融合发展模式。
探索“地名+农产品”模式,打造“沂蒙地名好品”农产品品牌。集中推荐地名好品,创新地名好品外包装设计,将地名来历、故事及文化元素融入地名特色农产品外包装。依托邮政直播间开设地名好品溯源直播,丰富“地名好品”农产品销售渠道。
探索“地名+乡村旅游”模式,打造“红色乡村文旅”品牌。将地名故事、地名文化知识融入旅游研学课程,累计有1.94万人次参与红色乡村文旅研学活动。
探索“地名+智能服务”模式,打造“数字乡村地名”品牌。夯实地名信息库建设基础,整理入库、提升完善乡村地名数据信息约1.8万条;通过AI智能采词模式辅助地名采词库建设、设置智慧门楼牌、开发地名数字平台等方式,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乡村地名”特色样本,点燃新时代沂蒙乡村振兴新引擎。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