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2025

08/15

15:28:15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何方家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如何传承保护?专家学者这样说!

7月23日,山东泰安,民政部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媒体集体采访采风活动在此举行。

活动中,相关行业专家、学者、多个省份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围绕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及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从齐鲁大地的政区变迁到泰山封禅的文化密码,从县制千年的传承韧性到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一个个问题串联起行政区划作为“治理单元”与“文化符号”的双重身份。

这场活动不只是对历史文化的探访,更是对“行政区划如何承载文明记忆、赋能当代发展”的深度探寻。

01 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视野

“泰山安,则四海皆安”,泰安因泰山得名,其蕴含的深意早已超出单纯的地理标识。当记者问及此次采访采风活动的深层意义时,深耕区划地名研究20余年的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晓琳一语中的:“行政区划不只是治理单元,更是历史沉淀的文化符号和民族记忆的坐标。”这一判断,在后续的现场交流中不断得到印证。

山东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政区演变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华文明史。而泰山所在的泰安,成为解读中华文明的关键。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足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都沉淀在这片土地的行政区划肌理中。正如郭晓琳所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中华文明‘家国同构’的基因。”

这种基因的传承,在县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面对“县是否仍是重要的行政区划”的提问,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胡恒的回答坚定有力:“县作为中国行政区划的基座,在新时代有三个‘没有变’。” 他解释,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位没有变,作为城乡连接点的枢纽地位没有变,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没有变。从秦汉郡县制到当代县域治理,县制虽历经名称、治所的调整,却始终是中华文明的“稳定器”。胡恒强调,保护县制不是固守不变,而是在“沿”与“革”中守住文明标识——既要延续其治理韧性,也要通过梳理沿革、活化记忆,让古老县制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地方志,正是系统呈现一个地方建制等沿革变迁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二级巡视员杨军仕介绍,地方志编修首重行政区划沿革,现存8000多部旧方志与改革开放以来编修的万余部新方志,均翔实记载了政区源流、名称内涵等信息。“目前的第三轮修志中,我们正推动设立行政区划相关篇章,让这些‘一方之信史’成为传承的鲜活教材。”

从泰安的封禅文化到齐鲁的政区变迁,从方志中的沿革记载到学者的系统梳理,行政区划的文化根脉正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视野。

02 从文献梳理走向大众传播

在活动现场,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张晓玲在答记者问时带来的实践案例,引发关注。她介绍,近年来,四川以《地名天府》节目、《四川舆地史话》栏目为载体,让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走出书斋,“进入寻常百姓家”。

这种实践,始于对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成都两千年未改名、不变址,见证着城市文明的延续性;剑阁“峥嵘而崔嵬”的地名意象,承载着蜀道文化的精神;红原县因“红军走过的草原”得名,延续着红色记忆。张晓玲说,对资源的挖掘不仅是“讲故事”,更是“寻根脉”——通过梳理“山川形便、犬牙相契”的政区划分智慧,总结“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等城市的设立逻辑,提炼少数民族地区建制融通的治理经验,让历史资源转化为当代治理的镜鉴。

目前,民政部正在推动构建系统化推进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工作框架。在研究层面,建立“区划沿革家谱”,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空间基石;在宣传层面,开展“何方家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纵横”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多元载体唤醒大众的文脉意识;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通知,以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全面普查行政区划历史文化文物资源,探索“区划地名+文物”融合路径。这些工作的核心,就是让“静态历史”变为“动态传承”。

在山东,运河沿岸的政区变迁案例为这种传承提供了生动注脚。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以临清为例:西汉设县,在运河贯通前“地僻位偏”,明代因成为运河枢纽而升为临清州,曾有“繁华压两京”的盛景;而随着运河功能衰退,其地位也随之变化。“城市兴衰与政区调整的关联,本身就是最好的历史文化教材。”刘士林说,这些案例的梳理,不仅还原了历史图景,更让人们理解:行政区划从来不是冰冷的边界,而是与经济、文化同频共振的“活态载体”。

从民政部的“大统筹”到多地的“小切口”,从山东运河案例的梳理到泰安现场的实地探访,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已从“抢救性保护”转向“主动挖掘”,从“文献梳理”转向“大众传播”,形成了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的实践格局。

03 从文旅创新走向城乡治理

“2024年,大汶口遗址用MR(混合现实)技术‘复活’了数千年前的文明场景,吸引了数十万人次的游客体验。”在回答“传承与发展”的相关问题时,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王笑宇举例说明。这背后,是当下推动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底层逻辑——文脉传承不是“封存”,而是要与文旅发展、城市更新、治理现代化等时代命题实现双向赋能。

在文旅融合领域,这种赋能已形成清晰路径。王笑宇将其总结为“活态复原、科技赋能、全域联动、机制创新”四维模式。他认为,泰安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当地不仅将泰山封禅文化转化为实景演出,还通过大汶口遗址的数字化展示,破解了“遗址本体脆弱性与体验深度化”的矛盾。再比如,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把废弃影剧院改造成历史陈列馆,用全息投影重现建县历程,让老建筑成为“可阅读”的文化地标。这些探索证明,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能为文旅产业注入“地道的历史味道”。“比起同质化的‘网红项目’,基于真实政区沿革、地名故事的产品更具竞争力。”王笑宇说。

这种竞争力还能带动产业升级。安徽阜阳的“烟火水乡”项目深挖“三清贯颍”的古城水系与管仲法治文化,形成“日游夜宴”的全时段消费链;山西忻州则以忻州古城、五台山为支点,串联起行政区划相关文化廊道,打破了“景点孤岛”。“政区沿革、地名故事成为文旅产品的‘内容母本’,有助于实现‘景观消费’向‘文化认同消费’的升级。”王笑宇介绍。

在城市更新中,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同样能发挥“基底作用”。刘士林强调,“行政区划是城市文脉的地理底座”,比如在泰安,泰山封禅文化与城市空间规划的结合,让“国泰民安”的命名深意融入现代城市精神;在成都,千年未变的城址与现代都市的交融,形成了“老成都”与“新天府”的共生格局。

这种融合的终极目标,是为当代治理提供智慧。郭晓琳指出,行政区划既是文化载体,也是治理工具。1985年泰安撤地设市时将泰山文化保护写入城市章程,2019年“泰山文化生态保护区”获批,实现了“政区管理文化”到“文化重塑政区”的转变;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从汉代越嶲郡到当代“甘阿凉三州”的建制变迁,印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治理逻辑。“梳理这些历史,是为了找到治理‘变与不变’的奥秘——变的是适应时代的管理方式,不变的是尊重历史、契合民心的治理内核。”

从专家学者的深度解读到地方民政部门的实践分享,从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到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这场泰安之问让一个共识愈发清晰:行政区划从来不是割裂地区的边界,而是串联文明的纽带。当这些镌刻在大地上的文明密码被持续解码、代代相传,它们必将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正如泰山之巅的日出,既延续着千年的东方意象,也释放着崭新的时代晨光。


                                           (来源:中国社会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