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深度融合 多元共治 积极推动社区慈善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发布日期:2025-07-29 10:51 来源:烟台市民政局
字号:

烟台市民政局深入推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认真践行山东民政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将大力推动社区慈善发展作为为民服务实事的有力抓手,通过构建以社区慈善基金为轴心、公益慈善项目为载体、社会慈善资源为支撑,多方力量参与联动、协同共治的社区慈善生态圈,探索“慈善资源撬动多元共治”赋能基层治理路径。目前,社区慈善基金已覆盖38%的城市社区及部分农村社区,全市共设立社区慈善基金486支,资金规模2620多万元,累计实施各类小微慈善项目(活动)620个,惠及群众27.4万人次,在帮扶困难群体、改善社区环境、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基金”撬动“大治理”的效应日益显现。

一、坚持高位推动与系统谋划,构建协同发展的组织体系

为更好发挥公益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重要作用,将发展社区慈善作为打通慈善资源下沉、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重要举措,不断健全完善机制和政策建设。

(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烟台市委、市政府将发展慈善事业摆在重要位置,连续四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建设公益慈善城市”目标,为全市慈善事业发展掌舵定向。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推动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系统擘画发展蓝图,明确“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为社区慈善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二)健全工作机制,凝聚部门合力。民政部门切实履行牵头职责,积极协调组织、宣传、社会工作等部门,强化协同联动和资源整合,形成一体推进、共促共为的良好局面。通过召开社区慈善工作推进会、现场观摩会,组织学习交流典型案例,开设“万人大课堂”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各级对社区慈善的认识水平与重视程度,营造浓厚发展氛围。

(三)完善政策体系,提供制度支撑。 将社区慈善基金作为聚合社会慈善资源的“蓄水池”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连接器”,积极引导基层社区积极设立。先后出台推动社区基金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社区基金建设指引、助力社区基金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对基金的设立、管理、运行、监督等关键环节进行规范指导。全市12个区市同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今年又出台《“善暖社区”社区慈善培育行动方案》,进一步深化发展路径,强化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完善服务体系,引导慈善资源精准下沉。

二、聚焦资源整合与专业建设,夯实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

为促进社区慈善基金“活水长流”和高效运行,积极拓宽资源渠道,建强服务主体,提升专业能力。

(一)实施多元筹资模式,增强“造血”功能。构建“爱心企业捐赠+社会广泛募集+主题活动筹集”多元筹资体系,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化募捐平台。指导基层社区通过网络募捐、公益集市、慈善超市等方式动员辖区企业、爱心商户、共建单位及党员群众为社区慈善发展捐资捐物。紧跟形势发展,连续两年组织参与腾讯公益山东数字慈善节网络募捐活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募集社区慈善基金725.5万元,为320多个社区注入持续动力。

(二)构建四级服务体系,打通供需对接。 着力建立覆盖“市—区市—镇街—村居”的四级慈善服务体系,促进慈善资源与社区需求精准匹配。依托市县级15个慈善服务平台,以镇街、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效聚合126个镇街级枢纽型社会组织、1.6万个社区社会组织、70万人次志愿服务力量以及广大爱心企业、商户和共建单位参与,形成服务基层的强大合力。

(三)强化专业能力培育,提升服务效能。不断推动基层慈善人才和社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联合驻烟高校设立“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组建“社区慈善基金观察指导团”,针对基金运作、项目管理、资源链接等核心能力开展系统培训。累计培训社区工作人员5800余人次,赋能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及居民骨干3.8万人次,全面提升其专业化运作和服务水平。

三、突出需求导向与示范引领,提升精准惠民的服务实效

聚焦群众身边“小急难”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在办好社区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中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精准识别需求,实施靶向帮扶。以需求为导向,坚持“救助+发展”并重,紧密围绕“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等重点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综合运用直接资金资助、社区互助服务、公益创投项目等多种形式,精准回应社区为老助餐、儿童关爱、小微环境整治、邻里关系促进等民生关切,设计和实施小微慈善项目,确保慈善资源用在刀刃上。

(二)打造品牌项目,发挥示范效应。充分发挥辖区内8支省级“金种子”社区慈善基金示范作用,通过案例展示、现场观摩、导师结对指导等方式,发挥其“样板”引领和“催化”作用,带动其他基金协同发展。成功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品牌项目,如:芝罘区“以梦换梦”(困难群众支持)、福山区“孝老爱心食堂”(为老助餐)、莱阳市“乡村焕新”(人居环境改善)、龙口市“海默灯塔”(老年认知障碍社区支持)等,形成特色鲜明的项目矩阵。

(三)深化社社联动,推动服务落地。积极推动社区社会组织与党组织“社社联动”,引导其扎根社区、服务居民。围绕社区治理和居民需求,深入开展“六网守护”(特殊群体关爱)、“动能社区”(社区活力激发)、“一碗小米粥”(邻里互助)等特色服务活动2160多次,切实将服务送到居民身边,有效提升社区凝聚力和居民幸福感。

四、强化规范运营与文化浸润,打造阳光向上的运行模式

突出社区慈善基金公信力和生命力建设,严格基金管理,厚植慈善文化土壤。

(一)加强规范运营,构建闭环体系。在基金发展初期即注重源头规范,制定详细的建设指引和管理规范。对基金设立、资金使用、运营监督、终止清算等关键环节明确要求。围绕社区需求、募捐方案、民主协商、资金管理、项目实施、服务评估、公示公开等方面构建闭环运作体系,确保基金在阳光下规范、透明、高效运行。目前已组织专题规范培训80余场,覆盖管理人员2440余人次。

(二)深耕慈善文化,涵养厚德风尚。深刻认识慈善文化是凝聚社会力量的基石。深入挖掘“盛宣怀”“广仁堂”等烟台本土慈善历史资源,建成并开放全省首家“慈善文化馆”,先后开展慈善研学、捐赠等活动91次,接待学习人数2260多人次。不断扩大慈善宣传阵地,在全市设立慈善空间20余处,将慈善文化融入社区公共空间。

(三)开展多元宣传,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利用“中华慈善日”、学雷锋纪念日等重要节点,通过举办慈善晚会、公益市集、新闻发布,设立发布“烟台慈善榜”,推广慈善品牌标识及宣传语,打造慈善City Walk路线等系列活动,广泛弘扬慈善理念,吸引并带动120万人次参与,持续营造“人人可慈善、处处有善行”的浓厚社会氛围,大力提升居民对社区慈善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