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信息

2025

07/25

16:33:01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无名无标处处堵 乡村著名路路通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省级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开展“乡村著名·邮路畅通”试点工作,贯通治理链、物流链、价值链,有效破解“快递下乡进村、农产品出村进城”堵点,探索出地名工作与邮政服务、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基层治理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地名力量”。

织密规范治理链  夯实邮路畅通“硬基础”

严格命名设标,破解“无名无标”难题。东营市民政局制定《东营市“乡村著名行动”道路命名十步工作指引(试行)》,规范从名称征集到备案公告全流程。2024年,全市完成409个村2515条村内道路命名设标,有效解决“有路无名、有名无标”问题;2025年,计划完成851个村3594条道路命名。建设以“齐风吕韵·大河之洲”为核心的“一县一品”地名文化品牌矩阵,鼓励引导各县(区)、镇(街)、村(社区)打造凸显地域特色的地名标志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设置乡村地名标志1.3万块。

充实“著名”队伍,构建协同共治格局。东营市为每个镇(街)配备3—5名地名信息员,将乡村邮递员纳入“著名”队伍,赋予其地名信息采集员、巡查员、监督员、维护员、宣传员五重职能,使其成为地名工作的生力军。地名命名过程注重村民参与,通过村内议事、征求意见实现名称自决,并发动村民日常积极维护标志。组建37人的市级地名专家智库,充分发挥其在拟制命名方案、地名评估评审、文化宣传保护等工作中的专业优势和积极作用。

规范信息采集,筑牢数据治理根基。东营市按照《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小程序操作规程》,组织力量采集村邮点、家庭农场等利农兴趣点信息,完善地名含义、历史沿革等要素,确保数据有源可溯、有证可查。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依托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和市县大数据平台,整合汇聚各类地名信息,实现应收尽收、动态更新。

畅通智慧物流链  跑出城乡融合“加速度”

构建三级网络,贯通“物流末端神经”。东营市构建“县(区)物流配送中心+镇(街)物流站+村(社)综合服务站点”三级体系,开通客货邮融合线路,利用城乡公交富余运力捎带快递,实现快递进村当日达。东营区打造了占地3100多亩的省级物流园,形成“区级分拨中心—镇级服务站—村级便民点”网络。

深化数智融合,铺就“数字导航邮路”。推动地名信息动态上图,精准标注村级自提点、城乡道路坐标,让每一条无名小路变身导航可溯的数字邮路。与邮政管理部门共享地名信息资源,为物流企业提供数据查询核准服务,形成“一网多用、一站多能、多点合一”的地名服务网络。

升级配送体系,提升双向流通效能。通过县级集中配送中心实现统一仓储、统一分拣、统一配送,在此基础上,依托标准地名地址库智能匹配路径,各地快递分拣准确率达99.9%,物流成本降低30%。广饶县还建设物流大数据平台,深度嵌入AI智能技术,12辆无人送货车基于高精地名数据库自动规划最优线路,自动化分拣中心实现每小时5万件智能分拣。

激活地名价值链  点燃乡村振兴“强引擎”

赋能乡村产业,打造“地名好品”金名片。东营市实施地名产品赋能工程,培育了黄河口大闸蟹、“千乘大王红”藏红花等一大批“乡字号”“土字号”产品。建设以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乡村振兴、省级共同富裕先行区为主题的利津县东津晓渡、七龙河田园综合体、黄河口滩羊产业园、老街长巷等沿黄“乡村著名”经济产业带。创新“快递+产业”模式,构建“电商直播+标准地址+冷链配送”体系,邮政电商平台开设“黄河口农品”专区,线上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带动1200余户农户增收。

融合文旅资源,绘就“跟着地名游”全景图。深挖地名文化价值,打造东营黄河入海口、垦利孤东海堤、河口孤岛槐林等网红打卡地。建设以弘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广饶县孙子文化园、孙武祠、倪宽墓、刘集支部旧址等“乡村著名”文化带,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2024年,全市还举办首届“黄河口地名文创大赛”,开发佛头寺黑陶等文创好品,推动“地名IP”与文旅经济双向赋能。

助力基层治理,拓展“码上服务”新场景。设置二维码路牌门牌,群众扫码即可查询乡村历史、医疗急救、受灾救助等信息。开展“地名+救助保障”,精准定位受灾住户,提升工作效率。利津县还对困难群体位置分布进行上图标注,2024年共组织志愿者开展上门服务1000余次,帮助村民解决身边急难问题763件,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来源:中国社会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