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博山,古称颜神。这里盛产煤炭、陶瓷和琉璃,并称“博山三大行”。作为博山三大行业之一的琉璃生产,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闻名中外,故博山俗称“琉璃之乡”。
20世纪90年代西冶街博山琉璃,尤以那条古老的街道——西冶街最盛。这条街道起名“西冶”也颇具匠心。西——是指方位,该街道在博山旧城西;冶——是冶炼的意思,那各种色彩的琉璃,用石英粉或长石粉(土称“白药”),再合以碱粉(碳酸钠)及各种助熔剂、催化剂、着色剂,于坩埚内加高温熔化而成。这在民间手工艺中属“冶炼”。在城西冶炼,当然是“西冶”了。旧时,博山西冶街的城门(阁子门)上就显赫地刻着“珍珠玛瑙翠,琥珀琉璃街”十个大字。概括了西冶一条街琉璃之乡的特色。
琉璃的起源,应该感谢那些古代的炼丹家。那时候,部分人为了迎合统治者尽情挥霍、长生不老、永享清福的心理,竟以求仙、炼丹为业。这些被叫作“方士”的人,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炼丹,只是古人的空想而已。仙丹没有炼出,倒是炼出了熔点较低的金属合金,为近代化学开了路。琉璃的产生也起源于炼丹家。
有据可查的西冶街琉璃历史,要上推到元末明初。那时,“料炉遍地”,产品做工精巧,操业之家皆具相当规模。明洪武年间,西冶街的琉璃产品“青帘”,已作为宫廷贡品挂上了皇家的宗庙和郊坛。清康熙三十五年下诏令内务府造办处建立琉璃厂,为宫廷制造琉璃制品。所用工匠大多数是从颜神西冶街招聘的。此时,西冶琉璃销路大畅,北至北京,南及两广,东遍朝鲜,西揽河套,真是遍地琉璃遍地花了。此后,西冶街炉业联合扩建“炉神庙”,炉业生产进一步扩大了。咸丰之后,专门销售琉璃产品的料货庄纷纷建立,各家料货花色,争芳斗艳,可说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其经营方式也从集市贸易、长途贩卖逐渐转为以西冶街为中心的全国各大城市的定点销售。大河上下,北国南疆,西冶琉璃在整个中国已小有名气了。
清朝极盛时期,天下大治,百业俱兴,琉璃行业也迅速发展。博山西冶街一带家家户户都以琉璃为业。生产的琉璃制品设计精巧,色彩耀眼夺目,可与玉石、玛瑙媲美。许多琉璃工艺品被进贡到宫中,或悬挂于宫殿大厅,或摆设在书房案头,深得大小官员喜爱。传说,乾隆皇帝见到这些琉璃品,大为赞赏,于是动了观光琉璃之乡的念头。一日,乾隆皇帝微服出宫,携带几名随从来到博山,沿西冶街一路观赏,惊叹不已。且说西冶街的琉璃工匠,性情豁达、豪放,常与过往行人嬉闹取乐。乾隆与随从人员身着布衣,琉璃工匠哪知是皇帝驾到,见一行人在炉前观看,也上前与他们戏耍。有的搔乾隆的后脖,有的摸乾隆的屁股。一时间欢声笑语,好不热闹。乾隆皇帝也尝到了“与民同乐”的滋味。他们又走了一段,乾隆悄悄问随从:“这条街叫什么街?”有人随口说道:“这是条闹龙街!”乾隆含笑点头,与随从过街而去。事后,工匠们得知,戏闹的就是当今万岁乾隆皇帝,于是在西冶琉璃工匠中都有了这样一句自豪的话:“咱炉匠连皇帝的屁股都敢摸。”传说归于传说,乾隆是未曾来过博山的。
到过琉璃之乡西冶街的人,观赏那高雅的艺术品,总会被那色彩斑斓的雕刻花瓶所迷恋。看到在一寸见方的内画壶上画上了神态各异的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将,更为其艺术的高超而惊叹。都把琉璃之乡的产品称为“神话般的艺术”。
其实,这个评价并不夸张。在整个琉璃生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经常有神话般的艺术的出现。象鸡肝石色花瓶上的花纹,就是这样神话般地撞进人们的艺术领域的。
传说,有一年冬天夜间,一个熔化琉璃的匠工——熔化工,正在用铁挖勺对盛有鸡肝石色料的坩埚中半熟状态的料进行搅拌(西冶街人叫打挖勺)。因铁挖勺多次使用,勺柄之间已经很不结实,没搅几下,挖勺头就掉到坩埚里去了。这位熔化工就立即冒着一千三四百度的高温,用铁钳、铁夹、铁棍,想从熔化状态的琉璃料中挖取勺头。可任他使什么办法,怎么也没有将它取出来。他大汗淋漓,身体也疲惫不堪。此时,他抬头向外面看时,天色微明,制瓶师傅已快上班了,只好作罢。
谁料想到,第二天制瓶师傅吹出来的瓶,个个上面都有了自然花纹。大家传看着,眉飞色舞了,但不知其故。等那位熔化工又来上班,大家问明了底细,才知道这是铁挖勺的功劳。自此之后,炉业匠工又经过几次实践,终于得出结论:鸡肝石料加入铁皮,可得到“看啥像啥”的自然花纹,收到巧夺天工之效。其实,铁皮入坩埚之后,就通过气化作用变成了氧化铁。所以,后来西冶人生产鸡肝石色料花瓶,都加入适量的氧化铁,而很少加入铁皮了。这一方法在全国同行业生产中属独家创造。
(来源:博山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