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定陶区:生态安葬七年实践 绿色殡葬的破冰与深化
近年来,菏泽市定陶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逝有所安、节地惠民、移风易俗”目标,自2015年起创新推行公益生态葬,连续7年举办生态安葬暨清明共祭仪式,累计为400余户家庭实施生态安葬,节约土地20余亩,节约丧葬费用超百万元,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绿色殡葬改革“定陶模式”。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生态安葬“政策链”
定陶区将殡葬改革纳入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重要内容,制定《定陶区骨灰堂及公墓管理办法》《菏泽市定陶区减免基本殡葬费用实施办法》《关于明确菏泽市定陶区公益性公墓墓位价格、维护管理费及经营性公墓维护管理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试行)》等政策文件,构建“1+N”制度体系。对困难家庭实施差异化减免,对低保、特困家庭实行“零费用”安葬;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模式,探索将废弃窑坑、盐碱地改造为生态葬区,实现“变废为宝”。通过政策引导,选择生态安葬人数逐年增加,从2015年首届生态安葬仅5人,到2025年累计安葬403人,接受度日益提高;累计建成生态葬区2处,覆盖11个镇街、341个行政村。
二、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惠民利民“服务链”
以定陶区德孝生态陵园为示范点,推出“公益+市场”双轨服务,在公益端,开设“生命关怀驿站”,提供免费骨灰寄存、共祭仪式、代客祭扫等服务,7届活动累计为62户低保、特困家庭免除费用;在场端,开发定制化生态葬产品,如可降解骨灰坛、二维码纪念牌、云祭扫平台等,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同时,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服务网络,组建“移风易俗宣传服务队”深入村居,通过“一张流程图、一份协议书、一次上门讲解”实现生态安葬申请“零跑腿”。2024年群众满意度调查显示,生态葬服务好评率达98.6%。
三、深耕文化浸润,激活移风易俗“内生力”
破解“入土为安”传统观念,实施“三化”宣传工程,一是仪式化引导,连续7年举办清明共祭活动,通过诵读祭文、敬献鲜花、系黄丝带等简约仪式,赋予生态葬“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涵;二是故事化传播,挖掘“老党员带头生态葬”“三代人接力守绿”等典型案例,用乡音乡情触动群众心弦;三是生活化融入,将移风易俗生态殡葬写入村规民约,在村居广场设置“生命文化墙”,开展“厚养薄葬模范家庭”评选,让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目前,全区红白理事会覆盖率达100%,丧事大操大办投诉量同比下降72%。
四、聚焦试点突破,探索改革攻坚“新路径”
以问题为导向,实施“三破三立”行动。破土地制约,在马集镇袁堂村试点“骨灰堂+生态葬”复合模式,利用村级公墓园区打造村级生命文化园,实现“一园多用”;破成本桎梏,在黄店镇闫楼村推行“四菜一汤”白事标准,丧宴费用从每场万元降至千元,相关经验被省、市作为典型案例报道推广;破观念壁垒,联合志愿者团体、公益社会组织开展“生命教育进校园”活动,组织青少年参与生态葬植树抚育,以“小手拉大手”推动代际观念转变。
五、凝聚多元合力,构建共建共享“生态圈”
建立“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群众受益”协同机制。强化部门联动,民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制定公墓、生态葬区建设标准,将绿化覆盖率纳入考核指标;引导社会参与,引导德孝陵园等企业捐资70余万元建设公益墓区,发动志愿者组建“绿色殡葬宣讲团”,开展“流动课堂”96场;注重科技赋能,借助数字技术对殡葬用地进行数字化测绘,建立“生态葬资源一张图”,实现土地资源精准配置。通过多元共治,全区殡葬领域信访量连续5年下降,节约的土地用于建设民生项目,生态效益转化为发展红利。
六、立足长效常治,织密改革成果“保障网”
构建“管长远、防反弹”长效机制,一是监督刚性化,将生态殡葬纳入镇街高质量发展考核,对工作不力者实行“一票否决”;二是队伍专业化,定期举办红白理事会培训班,累计培训骨干1800人次,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三是服务人性化,建立逝者家属心理疏导机制,联合社工组织提供哀伤抚慰服务,让改革既有力度更有温度。2025年第七届生态葬仪式上,3户家庭主动提出将多年散葬亲属迁入生态墓区,彰显群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观念之变。
七载深耕,绿荫成蹊。定陶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将生态葬从“破冰之举”发展为“文明新风”,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赢的改革之路。未来,定陶将继续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让更多生命以绿为媒、与自然相融,为殡葬改革事业贡献“定陶智慧”!
(作者系菏泽市定陶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