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街,古称税务司街,位于博山城北,南起孝妇河沿河西路,北至人民路。《博山县志·城池》载:“河滩之西,起于叠道,北至沙沟为税务司街,其民多贩瓷器。”
旧时的税务街,街面先是铺着青石板,后是改铺了窑墼(一种耐火材料地面砖)。街道整洁,两边多是青砖黑瓦的各式商铺。整个税务街长不过千米,和其他街道无异,但外地人包括许多土生土长的博山人到此,总会产生疑问,这里为什么被称为“税务街”呢?
街名,通常是以地名、人名或历史上某一个故事、传说或某著名建筑物、标志物等来命名的,用“税务”二字作街名在全国尚属罕见。考究历史,其实,税务街是中国税文化在地名上留下的一个珍贵遗迹罢了。《续修博山县志·建置志》载:“税课司:金元时设,久裁。今俗犹称‘设局处’为税务司街”。博山,古称颜神,早在金元时期,由于煤炭、陶瓷、琉璃等业的相继兴起,该街为南北的通衢,商贾云集,为当时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府县官吏为了征税,于此街设税务司征税,税课司所在的街巷也因之命名为税务司街。至乾隆年间,仍袭旧名,清末,改为税务街。
从宋、金、元代至清末的1000多年间,煤炭、陶瓷、琉璃的课税收入逐渐成为朝廷在博山重要的财政来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主权屡屡丧失,外资纷纷涌向博山,政府和官僚们也在此投资。一时间,煤炭公司、窑业公司、玻璃公司招牌林立,资源被掠夺殆尽,于国计民生却收效甚微。后来,因区域建制有所调整,加之清末、民国税课司管理机构的变迁,致使税务街萧条,逐渐成了一条以居家、商业为主的街道,狭窄得像条巷子。
经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旧城改造,税务街彻底变成了一道高楼林立的胡同。只是现在的税务街还真的保留了一个税务机构,负责城区的国税征管工作(当然如今的税务机关与“古税务司”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究竟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安排呢?不管怎样,这条街与“税”字是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似乎是“命中注定”了,因为其深厚的税文化底蕴,历经1000余年仍引人注目,足以称为中国税文化发展史上一个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了。
(来源:博山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