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东去,在中原大地孕育出一颗明珠——东明。这片土地,承载着千年的记忆,而地名,便是开启这记忆宝库的钥匙。东明每一个村庄,都是岁月长河里沉淀下来的珍宝。如今,我们踏上这东明地名故事的连载征程。让我们跟随文字的脚步,在东明的地名里穿梭,去邂逅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去感悟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与深沉的底蕴,去见证东明地名文化的不朽与辉煌,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探秘之旅。本期介绍陆圈镇五霸岗村。
五霸岗村系东明县较大的村庄之一,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陆圈镇政府驻地东南8公里,东明县与牡丹区的交界处。由于村大人多,现分为五霸岗南街、西街、北街三个行政村。
五霸岗村历史悠久。据明万历年间碑刻记载:“……其来盖有年矣,夫五霸岗乃齐桓公会盟处也。”说明该村建村很早。春秋时,齐桓公在此召集宋、卫、郑、曹4国诸侯聚会,史称五霸会诸侯。《春秋左传集解·僖公上》记载:“(鲁僖公)九年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邱。”《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东明)县东南五霸岗,春秋时齐晋会盟处也,亦曰霸王岗,相传项羽救邯郸曾住此岗。在会盟之前此地名葵邱,为纪念会盟之事,改为五霸岗。以后所称葵邱集、葵邱围皆为此地。”该村明清时期即属东明县管辖。1911年属东明县第二乡,乡董局即设五霸岗;1933年属东明县第四区,区公所仍设五霸岗;1944年属东明县第三区;1952年仍属东明县第三区;1958年归陆圈公社;1979年属胡庄公社(乡);2001年合并到陆圈镇至今。
五霸岗村人口多,姓氏复杂,全村有28姓、42个分支。人口超过百人的有李、张、渠、王4姓。李姓分为四支,最大的一支为明永乐二年(1404)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张姓有八个分支;渠、王二姓是在此地居住最早的,据说五霸会盟后就来此建村定居。其他24姓为刘、吴、杨、袁、穆、庞、翟、山、宋、耿、沈、逯、姚、毕、洪、丁、靳、裴、孔、曹、孟、赵、周、卢。
五霸岗悠久的历史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其历史遗迹、名人轶事、文化教育等都声名远扬。1933年《东明县新志》中有古迹“五伯冈”(五霸岗)的记载:“址在县东南三十里齐桓公葵邱之会之故处也,遗冈犹在,今冈旁村落即以是名,屹然为东南重镇云。”在名胜篇中还有“五伯盟坛”的记载:五伯盟坛,迹在县东南五伯冈,是齐桓公会葵邱的故地。这里南边紧挨宋国的土壤,东边毗连鲁国的郊区,北望是青州齐国的封地,西连绛州晋国的边疆……今天,结盟的高冈依然存在。明代李民质在《五霸盟坛题咏》一诗中写道:“春秋重会盟,霸图亦烈烈。崇冈委蔓草,尊王义不灭。”五霸岗历史上还有座五霸寺。据说五霸寺始建于南北朝,当时规模不大,后经明隆庆元年(1567),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五十五年(1716),乾隆十年(1745)和清末的五次扩建,五霸寺的规模已相当可观,庙宇占地20亩,还有100多亩土地归寺庙所有。前殿后宇,雄伟壮观,高高的钟楼上悬挂着2米高的大铁钟。寺内僧人众多,香火旺盛。每年正月十六举行大型庙会,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烧香祈福,为附近最有名的庙会。后因黄河泛滥,古寺几经淹没,逐渐衰落,1954年该寺的最后一个和尚离开。现在寺庙已不复存在。
五霸寺坐落在本县陆圈镇五霸岗村,据说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明隆庆元年(1567),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五十五年(1716),乾隆十年(1745)多次扩建,规模宏大。庙宇占地二十亩,雄伟壮观,镇寺铁钟高二米,僧侣众多,香火旺盛。古寺几经淹没,地面建筑荡然无存。
重修五霸寺碑为明万历已丑年所立,原存在五霸岗村,现由县文化馆收藏。碑文多有空缺,令人遗憾。
五霸寺由原观音寺改称,意在纪念春秋五霸葵丘会盟。县文化馆存有会盟遗址残碑,是明朝万历年间石刻,高1.40米,宽0.80米,厚0.23米。碑文称:“夫五霸岗乃齐桓公会盟处也,岗前有汜水河。”据《东明县新志》记载:“五霸盟坛在县东南三十里五伯冈,是齐桓公会葵丘的故地。”参与会盟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合称春秋五霸,于公元前651年会集葵丘,面对周襄王的使者共同订约。主要内容是: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事。五霸盟坛名列东明十二盛景之一,历代文人雅士登坛怀古,题咏很多,被《东明县新志》收录其中的就有八首。明代本县人董珩题诗云:“平原万里峙高岗,云是春秋盟会场。一自空坛传五霸,于今谁复识三王。”
历史上五霸岗村的村寨也颇有名气。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的《东明县志》,就有关于五霸岗寨墙的记载。寨墙高三丈二尺,寨顶可同时并行三辆太平车,外沿还有六尺高的女儿墙。护城河八尺多深,终年清水萦绕。东、南、西、北四座寨门全是铁皮包裹,城门楼两侧分列着七十二门大铁炮,八十二杆大白龙炮,真可谓固若金汤,坚不可摧。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河南一溜十八岗,不如一个五霸岗。”五霸岗村地灵人杰,文人辈出。李钺为明岁贡生,曾任山西平阳府稷山县知县。李遇春为明晋标总旗。李长庚为天启辛酉科举人。李跻昌为崇祯乙亥科贡生。李殿桂入太学。李长发为顺治巳亥岁贡生。李少兰为嘉庆癸酉科拔贡。李维驭为道光乙酉科拔贡。李浣为咸丰辛亥恩科举人、同治壬戌科大挑二等,历署顺天府汉学教授,任河间县教谕,钦定五品衔,著有《面圃轩诗草》、《李氏时文集》两卷。李云为道光丁酉科拔贡。李曾盼为清六品提功。李曾裕为光绪乙卯科举人,戊戌科大挑二等,就职教谕,宣统三年(1911)纂修《东明县续志》,并做《(东明县续志)序》。李锡范为清末秀才,清优廪生。
五霸岗村人才辈出得益于他们对教育的重视。清咸丰年间,拔贡张沿树就创办有私学,培育出秀才多人。清末秀才李金榜、李万荣创办的私塾也很有影响。民国二十四年,五霸岗就建立了公办学堂,称之为“洋学”。新中国成立后,五霸岗完小已有了相当规模,方圆几十里都有学生来此上学。1970年成立五霸岗联办中学。1977年,该村集资20多万元新建了小学,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教学质量也有很大提高。
五霸岗人不但崇文,而且尚武。据梅花拳拳谱记载:梅花拳清乾隆十年从徐州传入该村,是方圆百里最早引入并使之发扬光大的村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为普及,今拥有梅花拳弟子1000余人。期间出现了不少武术名师。清咸丰年间的王义臣因战功被封为保定府世袭守备,并有御赐“威震沙漠”之匾额。姚公序民国期间在南京打擂夺魁,后任南京国民政府陆军武术教官。民国后期,李万高参加曹县比武大会,一举夺魁,被誉为一代名师。五霸岗村尚武之风代代相传,练武强身、以武会友依然盛行,村民常在农闲时节亮拳表演,切磋武艺。
五霸岗在明清时期即置乡设镇,加上交通便利,自然也是商贾云集之地。古时候,该村较出名的财主有李锡铭、李增广、李锡均等,当时五霸岗周边的小村落大多是这些地主的佃户,就连河南兰考县的找营和东明县的东三里、穆庄、唐庄等都有五霸岗财主的庄园。诸多的有利条件,也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员到此经商。清中后期是五霸岗较辉煌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远近闻名的钱庄、粮庄、商号、药店等。如得胜堂药店,批发零售兼营,规模很大,东明县城、东明集都有其分店。姚家药铺,从江南白蛇村来此挂牌行医,附近村群众联名挂匾“名高十世”予以赞誉。还有崇有号钱庄、成有号粮店及大有号、始有号百货店都誉满一时。
现在的五霸岗村,道路平坦,绿树成荫,高楼拔地而起,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文明的五霸岗正以它的富裕、文明、和谐展示着新的风采。
五霸岗村隶属的传说
相传,今陆圈镇五霸岗村,早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建有村落,那时叫葵邱。春秋战国时,齐桓公在葵邱召集宋、卫、郑、曹国诸侯聚会结盟,史称五霸会盟。会盟时留下祭台土岗。
为纪念葵邱聚会这一盛事,后人便改此地为五霸岗。后来也被称为葵邱集或葵邱围。明代五霸岗归东明、菏泽两县所辖,界碑就在五霸岗中心十字街口立着。
明隆庆年间,兵部尚书石星的内弟崔红胡,到五霸岗拜访举人李长庚。酒足饭饱之后,要打道回府。李长庚等人送行,走到十字街口便打躬作别。崔红胡很不高兴:“怎么连寨门都不出就不送啦?”李长庚忙说:“对不起,我们已经送你到东明县界,不能再往前送啦!”于是,崔红胡便命令随从拔起界碑,一直到东门外才放下。
从那以后,五霸岗才成了一个完整的归东明管辖的村庄。
齐桓公葵邱会诸侯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齐襄公之弟。
相传,初时,因为哥哥齐襄公淫乱,小白非常生气,就出奔到了莒南。后来,齐襄公被杀害,他被齐卿高氏、国氏召回齐国,一举率兵打败了鲁军,取得了政权。
齐桓公执政后,举贤任能,重用管仲、鲍叔牙、隰朋等贤俊,大胆进行改革,国力渐渐富强。又以“尊王攘夷”相号召,率领军队助燕打败山戎,出兵援邢、卫两国,制止了戎狄的进攻。他亲自挂帅带领鲁、宋、陈、卫等诸侯国的军队,出击楚、蔡两国。后来,又与蔡国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致使蔡国北进受挫。回过头来,他又安定了东周王室,制止了内乱。
公元前685~682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邱(今东明县陆圈镇五霸岗村),与各诸侯国订立了盟约,“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相互征战,又相互结盟,正像明代诗人陈其猷《五霸盟坛题咏》描绘的那样:霸图竞相长,姬辙既已东。抵掌歃血事,萧瑟起悲风。
据传,会盟那天,秋高气爽,乾坤朗朗。齐桓公同宋、卫、郑、曹四国诸侯,衣冠楚楚,环佩锵锵,每人口上都照例涂抹着牲口的鲜血,表示诚意。诸侯们先让周天子使臣升坛,然后依次而升。高高的祭坛上设有周天子虚位,诸侯们站在坛前叩拜,就像朝见君主一样行大礼,然后各就各位。周襄王派宰孔把祭肉赐给齐桓公说:“周天子祭祀文王、武王、派遣我将祭肉赐给伯舅。”齐桓公欲下台阶跪拜,宰孔说:“还有以下的命令,天子派我说:‘因为伯舅年纪大了,加上还有功劳,奖赐一级,不用下阶拜谢’。”齐桓公说:“天子的威严就在面前,小白我岂敢贪受天子的命令而不下阶拜谢呢?不下拜,我惟恐在诸候位上摔下来给天子留下羞辱,岂敢不下阶拜谢?”说罢,急步走下台阶,很庄重地跪拜、登堂,接受周王赐给的祭肉。在座的诸侯都非常钦佩齐桓公有礼。齐桓公对在座的诸侯们说:“今日会见,重温过去的盟约,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这样做是合于礼的。凡我同盟,信守盟誓,言归于好。”诸侯们都信服齐桓公讲信义,后有一位髯翁赋诗称:“纷纷疑叛说春秋,攘楚尊周握胜筹。不是桓公功共盛,谁能不歃信诸侯?”晏婴点兵晏婴,字平仲,齐国大夫。齐灵公二十六年,其父晏弱死后,晏婴继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春秋时期,晋平公亲率二十万大军攻打齐国,齐景公精选五万大军,派晏婴挂帅抗御晋国。据传,今东明县刘楼镇黄堌村即晏婴点兵遗址。
其时,晋国兵强马壮,齐国兵少马弱。晏婴想:要想让晋国退兵,不能强挡,只能用智。于是,他命令齐国将士挖了一条深两丈,长三里的地道,每天让将士们从地道的南口进去,再从北口列队出来,绕行一圈后再从南口进去,又从北口出来,如此往返不息。晋平公率大军来到后,远远看到晏婴安然端坐在点兵台上,观看将士操练。只见齐国士兵队伍整齐,士气高昂,大队人马过了三天三夜仍源源不断。晋国的谋士有的说,齐国的兵马有三十万,有的说有四十万,谁也猜不清齐国到底有多少兵马。晋平公一看形势不利,随即撤兵而回。
晏婴用智谋吓退了晋兵,为当地百姓免去了一场战争灾难。齐景公四十八年晏婴死后,就埋葬在此地。当地老百姓为纪念晏婴的功德,在这里盖起了晏婴庙。晏婴庙历经两千五百年沧桑巨变,无数次损毁,无数次重修,如今仍有一座小庙尚存,这里的百姓世世代代传颂着晏婴点兵的故事。
(来源:东明县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