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让生态安葬之风吹遍乡村大地

发布日期:2025-04-03 17:06 来源:中国民政
字号:

生态安葬是一种环保且节约资源的安葬方式,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泰山西麓的“中国佛桃之乡”肥城市农业基础雄厚、优势突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按照泰安市出台的《关于深化移风易俗推动绿色殡葬建设的实施意见》,因地制宜探索农村生态安葬模式,让生态安葬之风吹遍乡村大地。

回归自然,生态葬法入乡村

长青园,常青树。在肥城市王庄镇东尚村的长青园公墓,一排排生机勃勃的柏树,迎风挺立。相邻两棵柏树之间建有一个单墓穴或双墓穴。“自2020年投入使用以来,我们已经使用了71个墓穴”,东尚村的村支书告诉记者,“整个墓地采用了骨灰深埋不留坟头的‘深埋造林’模式,墓地四周栽植龙柏、红叶石楠等花木,既绿化了环境,又符合‘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

东尚村的“深埋造林”模式是王庄镇在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葬法之一。除此之外,王庄镇其他村还因地制宜选择了“深埋还耕”的节地生态安葬模式。截至今年2月底,王庄镇累计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48处,实现了村居全覆盖,共建成墓穴13000余个,使用墓穴4500个,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95%以上。

选择“深埋还耕”的节地生态安葬模式,安驾庄镇围子村的做法亦是典型。围子村的土地类型均属于耕地,土地资源珍贵。在选择生态安葬葬法过程中,村民们既想保证自家土地的种植,还想要让逝去的亲人入土为安。于是,村“两委”决定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前提下采用“深埋还耕”模式建设村级公墓。由村级自种自营,发展“一块田”经营,围子村“深埋还耕”模式形成后,东边的庄户寨村、南边的岳庄村也都复制推广。

东尚村和围子村选择的节地生态安葬的葬法是肥城市推行的节地生态安葬模式的缩影。据了解,截至今年初,肥城市共推行了“深埋还耕”、“深埋造林”、“树葬公益林”、“骨灰堂”安放、“地堰墓葬”、卧碑式等6种节地生态安葬模式。而近三年来,全市累计使用生态墓穴1.6万余个。

集约绿色,设施建设有新招

农村土地资源紧张,在建设公益性公墓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土地的性质不被改变,保证农民收入,还要尽可能满足群众对墓地建设的意愿。从墓地的外观设计到焚烧池、祭祀台以及消防设施的配备,都要考虑于内。

“包括采取的安葬模式、墓地建在哪里等我们都考虑了!还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党员会议,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公墓建设采取树葬方式,骨灰盒深埋两树中间合适位置,以树为碑,不圈坟。”北张侯村的村支书面向半山的樱桃树介绍,“我们利用村北樱桃园原墓地,改造提升、新建村级公墓。设有双墓穴80个,单墓穴10个。现已使用44个,其中新去世人员安葬25个。”

在这片生长茂盛的樱桃树中建设墓地,是村民的共同决定,村中既有耕地也有林地,这片樱桃园属于村级“一块田”经营,现在已经流转,每年增收的流转费正好可以用于公墓的日常维护。

王瓜店街道穆庄村则采用建设小型殡仪馆来解决项目占地迁坟难的问题。走进穆庄村小型殡仪馆骨灰堂大厅,骨灰寄存架一排排整齐排列,每个骨灰寄存架上都设有编号。“骨灰堂先后迁入240个骨灰盒”,村支书介绍,“室外还设十二生肖祭奠台就是为了让村民根据逝者的生肖进行祭拜。”

“使故者安息,给生者慰藉”,是穆庄村殡仪馆的建设理念,也由此配备丧葬事务理事会、丧葬车辆等,让服务与设施建设皆为群众服务。

临近老城街道大石关村的公墓,一排排墓穴错落有致,颇为壮观。与北张侯村和穆庄村不同,老城街道大石关村人口多,土地类型主要为耕地。村“两委”在广泛征集群众意见之后,因地制宜,采用“地堰墓葬”模式,在李峪西山上建起连排式地堰墓穴。

大石关村村支书介绍,“这种‘地堰式’葬法不占用耕地,而是利用土地原坝堰进行垒砌加固,既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又确保不影响农作物种植,还将闲置的山坡、坝堰等有效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骨灰堂、公墓到地堰等设施建设,体现了肥城各地在探索和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同时,注重生态节约,最大限度提高村民幸福感、满意度。据了解,全市已累计建成公益性公墓498处。

重宣传树典型,文明新风入人心

肥城市安驾庄镇北赵庄村的卧碑式公墓。

“我带头,这个是我爷爷,旁边是我的父亲,再旁边就是我二爷爷。”北赵庄村村支书安兴伟指着东区的一排墓地一一介绍,“如果我不带头迁坟,对村民也没有说服力。”为了让村民接受卧碑式安葬模式以及选择文明祭扫,北赵庄村红白理事会通过清明节、寒食节等传统节日,向村民发出倡议,提倡文明祭祀,由村级组织人员统一进行共祭,为已故人员敬献鲜花,并将照片发至村民群。村民感叹:“这种形式很好,即使不回家也很安心、很放心。”

正是村干部带头一步一落实,让村民享受到人文关怀,生态安葬的文明新风才逐渐被村民接受。

现在谈到对骨灰深埋不留坟头的安葬方式,东尚村的村民们接受度很高:“我们这里基本没有人选择在田地里安葬了,在墓园安葬很好,花钱少还省事儿。”而小姜庄村村支书郭启珍也讲到:“尊重理解群众的传统观念,普及现有的安葬方式,让群众看得见实惠,生态安葬的推行在乡村也就容易多了。”为此,他还总结了公墓建设的“四个省”,向村民们宣讲:一是省事,公墓由红白理事会负责挖穴,丧主只需将骨灰盒安葬即可。二是省心,现在公墓都是成排成行,村内也进行了登记造册,找起来方便。三是省钱,村内许多土地已经流转,安葬需要找土地承包方进行协调,破坏庄稼另需赔偿。而公墓只需要缴纳一笔小额安葬费,便可永久使用。四是省地,原来散埋乱葬的坟头没有了,节省出来的土地种庄稼带来了收益,现在的墓地墓穴集中深埋,上面栽植绿化苗木,美化了环境,真正实现了节地生态。

小姜庄村村支书的这“四个省”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同。如今,亲人去世以后由红白理事会帮忙操办,将逝者骨灰放入公墓已成为全村共识。自2020年5月公墓建成以来,小姜庄村共有墓穴205个,已使用墓位65个。

在推进节地生态安葬葬法改革和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肥城市先行先试,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积极宣传节地生态安葬的优势。各乡镇(街道)还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推出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措施。如安驾庄镇通过制定对村奖励考核机制,平坟每个奖励30元、去碑每个奖励200元、迁公墓每个奖励300元,以看得见的实惠激励群众接受生态安葬。

如今,肥城的各类经验做法,已在泰安市其他县(区)推广实施。

初春,小麦的绿苗在田间肆意生长,柏树在春风中依然挺立,墓园里的花含苞待放,驻足停留的村民也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寄托在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绿色土地上。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