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古称掖县,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渤海湾畔,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名城、古县。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蒜园子古遗址、黑羊山古遗址遗存,证实莱州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史记·夏本纪》载“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汉书·地理志》称“莱夷之地,有盐铁之利”,揭示商周时期莱夷部落已在此繁衍生息。
“掖县”一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单)夜邑万户”。《说苑》作“掖邑”,以掖水(今南阳河)得名。《元和郡县志》:“掖水出县南三十五里寒同山,故县取为名。”《汉书·地理志》注:“掖水北流入渤海,其所入处,正当莱州湾之南岸。实渤海之右掖。”
莱州之名始于隋朝。《尚书·禹贡》:“隅夷既略,莱夷作牧”。注云:“隅夷,地名。用功少曰略。莱夷可放牧也,即莱子国。”南北朝时,北魏分青州东部置光州,辖东莱、长广、东牟三郡,掖为州、郡治。隋开皇五年,废郡改光州为莱州,莱州之名自此始称。
图为莱州“千年古县”牌匾
民国初年废莱州府设掖县,1988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掖县,设立莱州市(县级)。2013年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莱州“千年古县”称号。
地名文化:历史的见证
莱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地名文化深厚,境内古老地名众多。如夏朝时的过国,商朝时的羊角沟、黄家湾涯、浞河,春秋战国时平里店、婴里、淳于,汉时的罗台、狼虎埠,隋朝时的马坊、莱州、东莱,唐朝时的菊寺、钓鱼台⋯⋯据调查考证,建村500年以上的村庄有823个,占村庄总数的76.6%,其中1000年以上的村庄就有59个。
两千多年来,秦皇汉武文治武功,都在莱州的地名中得以保存和体现,古老的地名像活化石一样,印记着历史的沧桑,传承着古老的中华文明。
非遗之光:从蓝关戏到玉雕
图为莱州蓝关戏
莱州人文荟萃,钟灵毓秀。几千年来,勤劳而聪颖的莱州人民为世人留下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蓝关戏、莱州草辫、莱州玉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另有省级非遗10项、烟台市级非遗27项、莱州市级非遗119项,这些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蓝关戏作为珍稀剧种,保留元代杂剧遗韵。《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载其“唱腔高亢,一人主唱,众人帮腔”,《韩湘子度林英》等剧目仍在上演。而正月十三渔灯节,被《中国民俗大典》收录为“海洋信仰活化石”,渔民有以面灯占卜年景的习俗,与明代《海道经》所载“以灯色验风涛”一脉相承。
起源于元代的莱州草辫,在190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斩获金奖。清光绪《莱州府乡土志》记“妇女掐辫,日值千钱”,1915年《山东劝业报》载“莱州草帽年产二百万顶”。这种“指尖上的经济学”,至今仍在朱桥大集传承。
图为莱州玉雕
莱州玉雕技艺源远流长。1978年出土的龙山文化玉璇玑,现存于山东博物馆。清代《掖县全志》载“攻玉之工,聚于城北”,莱州玉雕代表作《嫦娥奔月》采用镂空技法,层数达32层,堪称“石头上的刺绣”。
摩崖留痕:魏碑冠冕的永恒
图为莱州大基山
云峰山四十余处北魏石刻,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郑道昭任光州刺史时,于大基山题刻《郑文公碑》,其笔力“如崩岩坠石,惊雷激电”(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清人叶昌炽在《语石》中赞其“不独北朝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碑文中“栖息翠岭,偃息云峰”八字,将道家隐逸思想与雄健书风熔铸一体,成为“隶楷之极则”(杨守敬《学书迩言》)。
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详录莱州碑刻,清代阮元编纂《山左金石志》时,亲拓云峰山石刻,称其“神韵高古,直逼汉隶”。2011年,考古工作者在虎头崖发现唐代《李邕碑》残件,与《麓山寺碑》笔意相通,证实莱州作为书法圣地的千年文脉。
名士风骨:数莱州风流人物
图为晏婴故里
莱州壮丽的山河、富饶的土地哺育出了勤劳勇敢、聪明睿智的人民。西汉易学大师“费氏学”开创者费直、东汉“子邑纸”创制者左伯、第一个记述珠算的三国数学家徐岳、明代大书法家“神笔”刘耳枝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构成了莱州灿烂的人文星河,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莱州明清时期士风极盛,《莱州府志》所载明清两代进士187人。明成化年间,莱州毛纪以《论时政疏》震动朝野,后官至首辅。《明史》载其“性简重,寡言笑”,因反对嘉靖帝大礼议而辞官归隐。其故居“毛阁老府”现存“忠勤正直”匾额,乃嘉靖帝御笔。清初诗人宋琬在《安雅堂集》中追忆:“掖水毛公里,犹存冰雪操。”清乾隆年间,翟云升精研金石,所著《隶篇》被收入《四库全书》;同治年间,侯登岸编纂《掖乘》,为胶东地区首部地方史志。这些典籍不仅是历史见证,更凝结着“崇文重教,经世致用”的莱州精神。
烽火丹心:从玉皇顶到延安
1938年3月,掖县玉皇顶武装起义胜利,中共掖县县委领导成立“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成为抗战初期胶东地区党组织创建的最大的一支抗日武装,为我党创建胶东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莱州市革命老区发展史》载,抗战期间全县参军1.49万人,2027人壮烈牺牲,为夺取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中共掖县县委第一任书记郑耀南逝世50周年时,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为其题词“峥嵘岁月渤海湾,忠魂千秋留延安”。
这些用生命书写的篇章,与文峰山摩崖石刻、毛纪祠堂的劝学楹联,共同构成莱州的精神坐标——既有金石之坚,亦含翰墨之柔;既存济世之志,更守赤子之心。
风华古郡,长河夜邑。今日莱州,这座揽山海之胜、秉文武之道的千年古邑、月季之城,以文化为根,以厚德为魂,传承道德薪火,经略蓝色海洋,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守正创新,绽放新姿,从远古走向未来。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