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地名承载着一方群众的美丽乡愁,传承着一方水土的历史文化。作为社会基本公共信息,乡村地名的治理功能、经济价值和文化特征日益凸显。2024年以来,山东省宁阳县在推进“乡村著名行动”过程中,特别注重地名文化的整理与保护传承,挖掘文化根脉,积极发挥地名的文化功能,繁荣乡村地名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一、梳理文化资源,夯实“起名”基础
一是探源历史文化。调研“堡头遗址”“云山店遗址”等新石器时代古地名地址,发掘疏广、疏受、荣启期、刘伶等历史名人事迹。刘桢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宁阳召开,形成《刘桢研究》《刘桢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润两疏》等成果,摸排老地名152个,作为备用地名,有效保障了文化与地名的延续,做到一脉相承。
二是发掘革命文化。梳理“攻济打援指挥部”旧址、“泰泗宁边区人民自治委员会”旧址、宁阳烈士陵园、老庄子地下交通站、朱冥阶烈士陵园等红色地名旅游资源,用好红色资源,培树正能量。宣传粟裕坐镇宁阳指挥解放济南战役、曲泗宁县委机关驻地辗转在泗水县黄土崖村和宁阳县北鄙村的革命历史,通过宣传红色地名,让地名承载革命记忆,不忘新时代发展使命。
三是收集民间文化。编撰《宁阳县地名志》《村庄简史》《宁阳县概略》,记录村庄发展史、历史遗迹、地名故事、古今人物,保留村庄珍贵史料,留住一代人的乡村记忆。加强宣传,发表村庄印记文章10余篇、地名考证文章10余篇、村落探源文章10余篇。围绕村名印迹,发表了蒋集镇张家龙泉村《一溜龙泉起,共耕汶阳田》、东疏镇十八黄茂《同名异姓十八村,古时同源今同频》、东庄镇南故城村《名因古城起,美谈后世传》等文章,进一步擦亮了村名的历史名片。
二 、传承融合创新,完善“用名”方式
一是留住乡村记忆。出台《关于妥善管理村碑的通知》,明确各乡镇(街道)民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辖区内村碑,各村(居)委会为本辖区内村碑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辖区内村碑的管理维护,切实守护好这一具有历史传承、文化积淀和时代风范的乡村记忆。
二是规范设置标志。推动村名标志设计制作,实现历史感与时代性双向统一。在村名标志设计上体现文化元素、时代元素和当地特色,将指示作用、文化宣传和特色产品相结合,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目前,已完成全部村庄的村名标志设置工作。同时,发动条件较好的村庄主动作为,设置道路标志牌800多块,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强化信息运用。充分利用先行完成道路命名的优势,积极布置已命名道路采集上图工作。截至2024年10月底,13个乡镇(街道)已开展此项工作,完成采集上图道路1200多条,同时,推动社会力量以重要地名为锚点上传乡村企业、农村合作社、采摘园、民宿、乡村旅游点、乡村小超市(快递站)等点位,为群众出行、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提供更精准的地名信息服务。
三 、融入乡村振兴,塑造“著名”品牌
一是赋能产业振兴。宁阳县围绕“乡村著名行动”,着力推广地名标志产品品牌,如“葛石大枣”“宁阳蟋蟀”“乡饮大粉皮”“宁阳‘桥白’”系列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大力推动蒋集大姜、葛石黄梨、鹤山龟山砚等产品创名牌,链接城区及外地超市、特产专卖店等销售渠道,开通 网上直购服务,真正实现“叫得响、卖得好”。
二是带动文化旅游。发展凤凰山、凤仙山、彩山、月亮湾“三山一湾”美丽宁阳旅游路线,开设“华东野战军攻济打援指挥部纪念馆--宁阳烈士陵园--高桥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东庄红革命纪念馆”红色地名旅游线路、“泗店蟋蟀纪念馆--乡饮四八宴席--嘉禾家风文化馆--复圣文化园”民俗地名旅游线路。东疏镇大伯集村成功入选第一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名单,凤仙山入选2023年度“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全省网红打卡地,实现地名助力文旅的双赢局面。
三是讲好地名故事。组织开展地名故事征集、视频创作等活动,让地名“有看头、有说道、有讲究”。重点研究凤仙山文化和红色文化,推出各类作品30余部,多次邀请地名专业委员会专家录制地名宣传作品。“宁阳民政”微信公众号每周发表一篇地名故事文章。一系列优秀地名文化作 品的推出,进一步承载了乡愁记忆,守护了文化根脉,实现了地名文化软实力赋能文明建设。
(来源:《民政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