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关于印发《促进养老服务消费行动计划》的通知
山东泰山社会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心理事长 李翠翠
近日,山东省民政厅、山东省财政厅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促进养老服务消费行动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计划),该计划的推出,不仅是对社会老龄化趋势的有力回应,更是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升级、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举措。它旨在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消费体系,让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同时也为养老服务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促进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
一、锚定“刚需痛点”,让养老服务更贴民心、更接地气
《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始终以老年人“真实需求”为出发点,尤其聚焦失能、失智、特殊困难等重点老年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构建了从居家到社区、从机构到医养的全场景服务体系。
从居家养老来看,失能老年人“在家照护难”是普遍痛点。《计划》提出2025年建设1万张家庭养老床位,本质是将专业照护资源“下沉”到家庭,通过上门评估、设备适配、定期护理等服务,让失能老人不必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就能享受与机构同质的照护,这既缓解了家庭照护压力,也契合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情感需求。同时,将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纳入“以旧换新”,更是瞄准老年人居家安全痛点,体现了对老年人生存质量的精准关怀。
再看机构养老,《计划》明确2025年新增6000张护理型床位,且占比保持75%以上,是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专业护理刚需”的回应。而针对失智老年人“照护无门”的困境,提出每个县(市、区)至少1家养老机构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新增3000张照护床位,专区建设能有效避免其因“照护不专业”导致的安全风险,这是养老服务“从‘有’到‘优’”的重要体现。
二、破解“服务断点”构建,“医养康养融合、线上线下联动”的闭环体系
养老服务的核心痛点之一,是“服务碎片化”,居家缺专业支持、社区缺资源整合、机构缺医疗衔接。《计划》通过多维度举措,着力打通这些“断点”,构建更连贯的服务链条。
在医养康养融合方面,《计划》的设计很有“层次感”,既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解决老年人“看病远、看病难”,又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养老机构设家庭医生服务点,实现“日常健康管理就在身边”;更提出“中医+康复+养老”模式,将中医调理、康复训练与养老服务结合,契合老年人“治未病、重康复”的需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五床联动”机制,通过“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照料、安宁疗护的有序衔接,让老年人从生病到康复再到晚年照护,都能找到对应的服务载体,避免了“医院住不下、机构接不了、家里照不好”的尴尬处境。
在社区服务方面,《计划》聚焦“家门口养老”,提出建设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嵌入式机构,本质是将社区打造成“养老服务枢纽”,白天老人可在中心享受日间照料、康复训练、文化娱乐,晚上回家居住,既满足了老年人“不离社区、不离熟人”的需求,也减轻了家庭照护负担。
三、激活“市场活力”,以“新业态+新渠道”打开养老消费增长空间
养老服务消费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产业工程”。《计划》通过培育新业态、开拓新渠道,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让养老消费“活”起来。
在新业态培育上,“智慧养老”是核心方向。《计划》提出建设30家标准智慧养老院,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养老服务从“经验化”向“精准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举措,而社区“虚拟养老院”则是“科技+服务”的创新模式。
总体而言,《计划》是一份“既解近忧、又谋长远”的好政策,它不仅关注老年人的“生存需求”,更重视“生活品质”;不仅强调“政府责任”,更注重 市场活力”。随着《计划》的逐步落地,相信山东的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将更加繁荣,老年人也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