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健全维护县界地区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近年来,宁阳县聚焦创新平安县界机制建设,依托宁阳泗水线,在“建引领抓、矛盾联调、产业发展”三线联动,实现了干部依法管界、群众自觉守界,界线走向清晰、界线标志物完整,矛盾及时化解、纠纷妥善解决,两地产业共融、合力谋求发展的新局面,奏响“宁阳红·界平安”睦邻和谐乐章,倾力打造平安县界服务新模式。
完善体制机制 筑牢“边界+”坚实基础
宁阳县历来重视边界管理工作,2001年,宁阳县与周边7个县市区完成勘界工作,界线标志清晰,为界线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宁阳县成立平安边界建设领导小组,由分工县长任组长,各相关单位任成员,相互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大力宣传贯彻新《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推动界线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传承红色文化 “边界+党建”和谐共建
深挖红色地名,拓展红色友谊。建设东庄镇红色地名文化馆,开发“泰泗宁边区人民自治委员会”旧址、老庄子地下交通站、朱冥阶烈士陵园等红色地名,宣传曲泗宁县委机关驻地辗转在泗水县黄土崖村和宁阳县北鄙村的革命历史,重温两县人民共同创建“青年战地服务团”掩护县委工作的革命友谊。
开展志愿服务,打造边界品牌。组建“宁阳红·界平安”志愿服务队,与泗水县联合开展爱界护界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联谊活动、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等形式,把宁泗边界线建设成为一条友好线、和谐线。开展爱界护界徒步行活动,寓教于乐,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凝聚边界群众爱心,共同维护界线平安。
组建专业团队,讲好地名故事。组建乡村地名专业委员会,引导地名专家挖掘宁阳泗水边界及边界附近村庄形成历史、趣味故事,推出作品30余部,点击量超过几百万,《大美宁阳》《五月的凤仙山》等作品点击量超过十几万,宁阳发布多次转发宣传作品。优秀的边界文化作品承载乡愁记忆,守护边界文化根脉,实现边界文化软实力赋能乡村振兴。
邻里守望联动 “边界+公安”化解隐患
“前端”联合抓排查。每月对两县群体性重大矛盾风险隐患进行排查,建立完善风险隐患台账,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包保,细化措施,大力抓好稳控工作;
“中端”联合抓化解。通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志愿服务队与边界村民经常互动,与村民处成知心朋友,原本难以处理的纠纷被三言两语轻松解决,产生矛盾纠纷的土壤消失,实现边界长治久安。
“末端”联合抓宣传。利用进学校举行法治报告会、赶农村法治大集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典型案例,提升边界群众法律素养。
延伸服务链条 “边界+产业”共促振兴
打造乡旅品牌,增进村民友谊。打造凤仙山(界山)旅游景区,让边界村民有了共同游玩的场所;打造石门小院最美农家,推出匠心山庄、湖上人家等精品休闲好去处,发展湖畔旅游经济;发展林果采摘、亲子游乐等沉浸式文旅项目。凤仙山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入选2023年度“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石门村入选第四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
推行红色文旅,突出革命情怀。打造东庄镇红色地名文化馆,-“泰泗宁边区人民自治委员会”旧址-老庄子地下交通站-朱冥阶烈士陵园等红色地名旅游路线,先后组织中小学生、群众参观学习,累计达到3万人次。通过缅怀先烈事迹,用革命先烈的精神勉励村民,提升了精神境界,巩固了县界创建成果,确保了县界平安。
培育地名品牌,赋能乡村振兴。宁阳县东庄镇沿界村庄农产品资源丰富,志愿服务队根据各村优势,联合相关部门打造西谷堆黄金蜜梨、凤仙山柴鸡、玉女湖醉鱼肠、凤仙山槐花蜜等十几个农产品品牌,会同柘沟镇柘沟土陶、柘沟板栗等特产,链接超市、特产专卖店等销售渠道,并开通网上直购服务,真正实现“叫得响 卖得好”。
(来源:中国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