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头版:从“源头”松绑 向“末梢”发力
——山东民政促进基层减负增效纪实

发布日期:2025-02-12 15:30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近年来,山东民政坚持减负、赋能、增效一体推进,从“源头”松绑,向“末梢”发力,让服务群众更有质、基层工作更有效。

真减负:百姓少跑腿 基层减压力

“原以为办理结婚、生育、落户等相关手续会很繁琐,要跑民政、卫健、公安等好几个部门,准备一堆材料。”家住济南市历下区的小李前段时间与女友来到区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整个过程十分方便。“登记时,工作人员询问我们是否有生育计划,是否需要夫妻投靠户口迁移,确认后我们的资料就自动推送到相关部门了,不用再多跑。”

让小李夫妇赞不绝口的,正是山东民政创新实施的“婚育户一件事”集成办模式,该模式实现了结婚登记、婚姻状况户口登记项目变更、夫妻投靠户口迁移、生育登记等政务服务事项“一张表单,一次办结”。

“‘婚育户一件事’实施后,不仅老百姓办事可以少跑腿,基层民政的工作流程也简化了,办事效率提高了。”历下区民政局副局长潘东峰介绍,通过在山东省婚姻登记信息管理系统上增加生育、落户等选项模块,工作人员只需要多问一句话、多打一个钩,就能简化并完成后续数据采集、完善、推送相关部门等多项工作。

2024年,山东省民政厅印发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坚持以上率下,重点聚焦转变作风,推行和优化电子化办公,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婚育户一件事”集成办模式便是其中的典型。

加大精简文件及会议的力度、从严控制发文数量和发文规格、提升文件及会议质量、对需调度各市的报表材料实行计划管理……为推动基层真减负,山东民政拿出硬核举措,取消对各市重点工作综合评估,不将简单的工作留痕作为评估标准。

此外,全省民政系统还开展了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实施“干部走进服务机构、走进服务对象”主题实践活动、民政直属事业单位管理服务质效提升行动、模范机关建设省市县“三级联动”等,引导民政系统党员干部树牢正确的政绩观。

重赋能:搭建信息平台 提升数字力量

“大爷别慌,您慢慢说,遇到什么情况了?”不久前,威海市6012349便民服务中心呼叫业务部副部长陈君值班时,接到了一个求助电话。

“刚才我摔了一跤,脚好像扭了,你们帮着联系一下我闺女,她的电话我打不通……”打来电话的是文登区70岁的林先生。陈君在向老人确认不需要呼叫救护车后,根据平台弹出的老人信息,成功联系到其他亲属,并最终拨通了老人女儿的电话,通知其尽快赶回家。

“2012年,威海市民政局开通了居家养老服务热线。通过一部热线电话、一个指挥平台、一批加盟企业、一套管理机制的有机结合,威海市6012349便民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并延伸出更多便民服务功能。”威海市6012349便民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晋介绍,如今,6012349平台承担全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和便民热线服务功能,在全市范围整合了各类服务加盟企业3258家,面向全市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类、生活咨询类、政府购买服务类和紧急救助服务4大类200余项服务项目。

在基层工作人员服务过程中,数据的作用特别突出。“比如,老人在电话终端按下‘SOS’键,他的病史、用药情况、住址、亲属的联系电话等,在平台上随之显示出来,让工作人员能够提供准确、高效的服务。”张晋介绍,通过大数据分析,老人对各类服务的需求程度也一目了然,为后续开展工作提供了依据。

山东民政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民政业务办理过程中的应用场景,加强数据自动回填、智能校准和交叉比对,持续提升系统应用的便捷性、准确性。比如,基层工作人员通过平台办理民政业务时,可直接调用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身份证、残疾证等电子证照材料,有效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和申请救助群众的负担。

2024年7月,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上线,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困难群众信息进行动态监测、主动预警。平台由“一库四系统”组成,即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和监测预警、“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民政救助、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四个系统,设计开发贯穿了“数据找人、主动发现、精准救助、无感认证”等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理念。

“我们打造省级‘核对资源域’,整合了省级共享的21个部门56个核对数据源和市级共享的22个部门134个核对数据源,实现了线上一键核对。”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副处长张立法介绍,省慈善救急难业务系统也嵌入到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按照群众帮扶需求和慈善组织设定的帮扶条件自动匹配资源。平台试运行以来,已下发88.4万条预警信息,经基层排查与核实,累计将3.2万名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等救助范围。

增实效:眼睛向基层 服务提温度

“饭菜天天不重样,吃完还能和老伙伴们在活动室排练文娱节目。”说起村级养老服务中心,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黄家峪村的郑世奎老人赞不绝口。

近几年,岚山区建立了374处村级养老服务中心和38处养老服务驿站,精心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此前,这里是一个荒废了20多年的面粉厂,后来建起了养老服务中心,经改造后功能齐全,实现了医养结合。”黄家峪村党支部书记黄识昌介绍,目前,在该村养老服务中心用餐的75岁以上老年人有106人,这里也成为老年人最愿意来的地方。

为养老服务赋能增效,山东民政将焦点放在县域层级,每年统筹资金约5000万元,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指导县(市、区)在设施网络、组织培育、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强探索,对每个入选的县(市、区)给予200万元至260万元的奖补,先后认定了72个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6个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县,打造了一批县域养老服务典型,日照市岚山区便名列其中。

在为基层增效的过程中,人才培养不可忽视。山东民政以基层需求为重点,完善自下而上的订单式培养培训,通过“齐鲁民政大讲堂”、干部创新论坛、专题业务培训,业务大比武、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不断提升基层民政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和职业技能。在2024年出台的《山东省城乡公益性岗位“质效提升年”实施方案》中,将老年助餐等养老服务类公益岗作为重点支持方向,各地共安排公益岗位7110人。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