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从 “兜底” 到 “普惠”,从 “人找政策” 到 “政策找人”!
看山东民政“金牌”服务
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民政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新社记者:请问,“十四五”期间,山东民政部门立足自身职能,在推动社会福利提质增效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
刘建武:“十四五”以来,山东民政系统立足职能,聚焦儿童、残疾人和老年人需求,持续健全福利保障政策,整合服务资源,多措并举推动社会福利由传统的“兜底保障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让更多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儿童福利方面,深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探索开展儿童福利机构“开门办院”,对外拓展服务范围,强化医疗、教育、康复和社会工作一体化服务。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工作网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关爱照护、心理疏导等服务项目,服务孤困儿童13.3万人次。建立特殊监护困境儿童保障关爱制度,将6400多名儿童纳入关爱服务体系。创新开展“护佑健康”大病保险项目,惠及孤困儿童14.3万人次;深入实施助学工程,助力5000多名孤困儿童圆梦校园、成长成才。
二是残疾人福利方面,全面开展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建设山东省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7部门13类数据实时共享,身份证、户口簿、残疾人证3类电子证照自动调取,通过大数据比对及时提醒、靠前服务。目前,全省共保障困难残疾人57.6万人、重度残疾人134.6万人。依托城乡社区各类服务机构、残疾人“如康家园”等资源,全省136个县(市、区)全部开展“精康融合行动”。
三是老年人福利方面,全面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指导16市全部建立高龄津贴发放制度。广泛开展“暖心到家”服务项目,分级分类开展老年人探访关爱,惠及89.2万老年人。扎实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累计投入3亿元、改造15.8万户,有力提升了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舒适性、安全性和便利性。在全国率先开展困难重度失能老年人集中托养,有效保障了困难失能老年人“愿进全进”“应养尽养”。
凤凰网记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困难群众对社会救助的需求和期待逐步提升,请问“十四五”以来,民政部门在提高救助服务质效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于建波:“十四五”以来,山东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兜住兜好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基础上,更加突出救助服务的主动性、及时性,努力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精准高效、温暖便捷的救助服务。
一是完善救助政策,扩大救助保障范围。修订了《山东省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出台了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认定办法,基本建成了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专项社会救助范围向低保边缘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拓展。同时,改革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由急难发生地24小时先行救助,让异地遇困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临时救助73.5万人次。
二是创新救助方式,提高救助服务水平。为满足困难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救助需求,山东大力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联合13部门出台指导意见,推动救助方式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方式转变,涌现出青岛“小桔灯”心理服务、泰安“桃仙子”照料服务等特色品牌。聚焦困难群众实际,有针对性地提供日常探访、照料护理、心理疏导等服务,惠及困难群众51万人次。
三是强化数字赋能,增强主动救助能力。为提升精准救助水平,建成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从防“漏保”、防“错保”两大维度设置128条监测预警指标,汇聚了28个部门77类数据,及时发现困难家庭支出骤增、收入骤减、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等风险信息并跟进施救,推动“人找政策”的被动救助向“政策找人”的主动帮扶转变。同时,为进一步减轻患大病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持续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建成慈善“救急难”信息平台,通过线上高效匹配救助需求与慈善资源,成功帮助1.1万困难群众化解燃眉之急。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问“十四五”期间,民政部门围绕推动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建武:“十四五”以来,山东不断壮大慈善力量,完善促进措施,发挥慈善作用,有力推动山东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慈行齐鲁 好善山东”品牌愈加响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慈善主体力量持续壮大。截至目前,全省慈善组织发展到1299家,较“十三五”末增长近2倍;慈善信托从无到有,累计备案75单,总额1.91亿元;创新设立社区慈善基金4718支,基金总额2.39亿元,精准解决群众身边“小急难”问题,有效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全省福利彩票累计筹集公益金153.85亿元,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慈善贡献作用日益凸显。近5年,全省慈善组织接受捐赠超200亿元,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灾害救援、“一老一小”等领域作出了积极贡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省慈善组织依法有序参与,累计募集疫情防控慈善捐赠款物达30.29亿元。积极引导慈善力量广泛参与救助帮扶,“十四五”以来,全省慈善组织开展“情暖夕阳”“慈善救急难”等各类慈善帮扶项目1671个,累计投入慈善帮扶款物13.95亿元。
三是向善兴善氛围更加浓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持续宣传贯彻慈善法,利用“中华慈善日”、国际志愿者日等契机,每年组织开展慈善展览、慈善市集等主题活动,指尖公益越来越流行,社区慈善越来越有活力,“人人可慈善、处处皆慈善”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在“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中,山东累计有11个慈善先进单位、个人、爱心团体和慈善项目获奖。另外,“十四五”期间,连续举办两届“山东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共表彰慈善先进单位、个人、爱心团体和慈善项目197个,进一步激发了慈善热情,汇聚了向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