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打造“明心救助”品牌 织密有温度的民生保障网

发布日期:2025-10-15 08:39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号:

近年来,山东省东明县民政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全面推进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的决策部署,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全力打造具有东明特色的“明心救助”多维社会救助品牌。通过构建“12NE”社会救助格局,以党建引领提升效能,以“物质+服务”温暖民心,以多方联动凝聚合力,以智慧赋能减负增效,切实织密民生保障网,实现社会救助有精度、有温度。

“1”个核心引领

东明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构建起以14个乡镇(街道)党委为核心、村(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为网格、村(居)党员主动服务岗为延伸的全覆盖社会救助服务网络。同时,依托“大数据+铁脚板”机制精准识别救助对象,推动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同时,东明县还建立了困难群众主动服务工作机制,将每月10日定为“困难群众救助·主动服务日”,实行党员干部包联到户制度,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主动发现、主动救助、主动帮办。对急难个案采取“一事一议”、专题研判模式,切实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

“2”类服务供给

一是畅通救助服务渠道。东明县在县级政务服务大厅、人社服务大厅、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及农商银行营业网点设立“一点通”救助服务站,推行“一站式”服务。同时,加强经办人员政策培训,拓宽政策宣传覆盖面,规范服务流程,由专人为群众提供政策解读、服务转介和帮办代办,在解决基本诉求的同时,持续拓展帮扶广度,提升救助效能。

二是多措并举提升服务质效。一方面,聚焦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服务需求,完善“物质+服务”救助模式,优化县级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社会化照护服务工作方案,明确服务内容与标准,规范流程与档案管理,强化监管考核,建立红黄牌警示淘汰机制。今年以来,全县累计提供社会化服务8.01万小时,惠及分散供养特困人员9.24万人次。另一方面,聚焦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需求,定期开展“懂民心·纾民困”暨“情暖万家”送温暖活动,有效补齐常态化救助短板。

“N”方联动协同

整合政府资源。东明县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协调工作机制,推进部门信息共享与协作,民政、医保、人社、乡村振兴、住建等部门实现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互通。今年以来,民政累计向医保部门推送困难群众信息5.4万余条,协助加强医疗帮扶;与住建部门联动推进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和抗震加固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危房改造57户、抗震加固297户;依托防返贫监测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加强与乡村振兴部门数据比对,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救助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东明县积极鼓励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设立多元公益创投和专项资助项目。今年以来,县民政局联合县慈善总会开展了“救善同行”“善行月助”等项目,对因火灾、车祸、重病等原因致困的家庭实施再救助,累计帮扶21人,进一步兜牢民生底线。

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东明县重点培育服务低收入群体的救助类社会组织,在项目设立、孵化入驻、政策指导等方面予以支持,构建救助服务“资源池”,有效拓展救助深度和广度。

“E”化智慧支撑

东明县依托山东数字民政综合信息平台,整合基层自治组织、网格员、协理员和志愿者主动发现机制,与大额医疗支出、重残、意外事故等家庭预警信息进行大数据比对,打造“线上+线下”联动工作机制,提高救助工作效能。推出“明心救助”微信小程序,实现救助在线申请办理、政策解读、公示公告、动态追踪、咨询服务等功能,助力困难群众“码”上办、“码”上帮、“码”上看、“码”上知。

(作者系山东省东明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盛建立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