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推进“居民身后一件事”系列报道之三破解“传输之困”:
打通数据孤岛 流淌脉脉温情

发布日期:2025-10-11 09:12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号:

山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殡葬改革工作的决策部署,将“居民身后一件事”列入“2025年山东省20项重点民生实事”。山东省民政厅主动牵头组织实施,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以优化流程为手段,以创新便民为目的,以技术支撑为依托,充分运用全省政务服务平台,探索形成了“省级统建、市县应用”的做法,在全国率先实现37项“身后事”省域一次集成办、高效办,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本报记者近日赴山东深入实地采访,形成破解“载体之困”“流程之困”“传输之困”三篇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您看,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只要在手机上登录‘爱山东’APP,找到‘高效办成一件事’界面,顺着往下就能看到‘身后事’办理板块,再一步一步按提示填报就行。”近日,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街道舜井社区的民政专员曹莹边给记者演示边感慨,“以前居民遇到‘身后事’往往不知所措,现在我帮着他们办,在手机上填好信息,几天就全妥了!同时宣传移风易俗,大家都乐意接受。”

这种转变源于山东省落实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部署,凝心聚力推进“居民身后一件事”集成办理改革,瞄准打通“数据传输不畅”这一核心堵点而进行的持续努力。全省自上而下把涉及居民身后事的民政、公安、人社等12个部门间的“数据孤岛”连了起来,让文件里的“高效”,变成了群众少奔波的“便利”。

困境:数据各说各话,家属来回打转 

改革前,逝者家属往往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就得带着一摞材料,跑殡仪馆、人社部门、公积金中心、派出所等地方,办理火化证明、待遇停发、账户余额领取、户口注销等。令大家最头疼的就是“信息不通”:在殡仪馆填过的逝者信息,到人社部门还得重填;在派出所销了户口,银行没收到消息,取钱时又卡壳。这样的糟心事不是个例,说到底,是部门间数据传输不便造成的。

一来,12个部门的系统存在技术壁垒,民政部门有殡葬管理系统,人社部门有社保管理系统,公安部门有户籍管理系统。由于这些系统的数据格式、接口标准、技术架构都不一样,一旦因“一件事”坐到一张桌前,就像各说各的“方言”,根本没法好好“聊天”。

二来,各部门思想上存在顾虑,就怕数据共享不安全、泄露隐私,所以格外谨慎。再加上没有明确的规则,不知道哪些数据能共享、怎么共享,最后只能让逝者家属当“数据搬运工”,来回跑腿、重复交材料成了常态。

另外,各地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技术标准不统一、新旧系统不兼容,传输数据时容易出现数据丢失、格式错误、传一半断了等情况,数据不准、不全,办事自然卡壳。

破局:省级搭起“数据桥”,12个部门“手拉手”

“不能让数据堵着,更不能让群众等着。”为了破解难题,山东省从省级层面着手,搭起了连接各部门的“数据桥”。

今年起,山东省依托“爱山东”省级数字政府业务中台的技术优势,在“爱山东”APP上开设了全省统一的“居民身后一件事”联办专区。通过业务中台,统一了数据格式和接口标准,原本“各说各话”的系统终于能“顺畅对话”,实现了“身后事”一次提交、“一网通办”,一地受理、全省通办。

“爱山东”业务中台作为“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为事项数字化梳理、业务运行配置、业务系统对接、事项服务发布等提供支撑,实现了不同渠道间同一事项的统一配置接入、统一服务入口、统一运行管控。其主要作用包括统一标准规范、整合服务资源、优化业务流程等方面。从统一标准规范上看,中台制定集成对接、事项梳理等标准规范,为“居民身后一件事”集成办提供数字化支撑,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同标同源,做到省、市、县政务服务事项同一标准办理。从整合服务资源上看,中台横向连接12个部门的业务系统,纵向贯通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系统,整合多个部门的服务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比如,群众在线上申请办理“身后一件事”,系统可自动获取居民身份证号码、电子火化证照等信息,避免个人重复提交。从优化业务流程上看,中台通过“前端一体申报、后台并联处理、信息集成共享”的方式,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办事环节、申请材料和跑动次数,大幅提升了群众办事的便利性。

当然,加强数据安全建设也没落下,平台加了“双保险”:一方面用加密技术给数据“上锁”;另一方面给每个部门发“权限钥匙”,谁能看、谁能改都有明确规定,既拆除了数据壁垒,又守住了安全底线。

技术壁垒的突破带动思想和协同机制的突围。各部门进一步明确数据共享权责清单,界定数据共享范围、权限分级、数据真实性等责任,并选派“居民身后一件事”集成办的办事专员,沟通协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成效: 高位推动攻坚克难,让家属少些折腾

“真没想到这么方便,一站就办完了,不用来回跑,太省心了。”近日,东营市的张先生感慨道。张先生的奶奶去世后,他在殡仪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很快办完了所有手续。

如今在山东,群众办理“身后事”,除了用手机指尖办理,还能通过网络终端一键办理。群众获得感的背后是山东全省攻坚克难的决心和担当,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高效的协同机制是保障复杂改革顺利落地的关键。

作为牵头单位,山东省民政厅党组将“居民身后一件事”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以推动,多次召开党组会研究推进措施,厅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厅领导靠上抓,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小组,协同相关部门攻坚克难,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每周调度工作情况;累计召开10余次协调调度会议,通过主动上门对接会商、印发明确详细的工作方案、建立定期通报督办机制等方式,推进数据共享、服务衔接、办理联动、流程再造、标准衔接等125个“小切口”改革事项,凝聚起强大的部门攻坚合力。正是依靠这种目标一致、步调协同的联动机制,山东省只用5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这项系统性改革任务。

在技术操作层面,“爱山东”研发项目负责人王喜坦言:“最难的是把10余个部门要求提供的资料整合成统一的标准字段,既得覆盖所有业务,又得让群众少填内容。”一开始,37个事项要交27份材料、填260项内容。系统先从删除重复字段开始,但遇到“手机号码”“联系方式”这种说法不同、意思一样的内容,就得在部门间反复商定统一标准。最后,260项要素精简到24项,27份材料减到7份,办理时间从1个月压到7个工作日内,最快当天就能办完。

如今,山东省16个市、136个县(市、区)都接入了联办平台,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数据跑路”的便利。改革还在继续,下一步,山东省计划把不动产查询等更多和“身后事”相关的业务加进来,再优化流程、盯紧数据安全,用更贴心的服务帮群众解决难题。

当数据孤岛被打通,流淌的不仅是高效传输的信息,更是藏在每一次便捷服务里的民生温度,这正是山东省“身后一件事”改革最动人的底色。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