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莱州府”。要介绍“莱州府”,首先应了解“莱州”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莱州”作为区划概念,出现的时间要早于登州。根据记载,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下令将始于北魏时期设立的“光州”改为“莱州”,治所在掖县,这是莱州首次出现在历史中。而登州则直到后面的唐代才出现。
隋朝后期,莱州一度改为东莱郡,到了唐代又重新恢复。此后一直到元代,莱州都保持着“州”的区划级别。
明朝建立之后,莱州于洪武元年由州升为府,称作“莱州府”,府驻地在掖县。此后,在洪武六年一度降为州,又在洪武九年重新升为府。经过这一番来回调整,莱州府的区划就此稳定下来,一直延续到清末。
在明清两代大部分时间里,莱州府都保持着“两州五县”的区划结构,史料概括称作“莱郡七属”。两州分别是平度州和胶州,五县分别是掖县、昌邑县、潍县、高密县和即墨县。
观看地图不难发现,莱州府的辖区横跨胶莱河两岸。其中,昌邑县、潍县和高密县虽然位于胶莱河以西,但因为曾经隶属莱州府这层渊源,在讨论人文历史时,经常也被视为广义“胶东”的范围内。
与登州府类似,莱州府地界在明代也设置有大量卫所,如灵山卫、浮山所、雄崖所等。不过,等到清雍正年间大规模裁撤卫所时,莱州府范围内并没有出现“以卫改县”的情况,原有的“二州五县”区划结构不变。
莱州府区划结构的重大变化,出现在晚清时期的1904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年。当年,清廷下令将胶州及高密县、即墨县从莱州府析出,直隶于山东布政使司,成立所谓的“胶州直隶州”。
如此一来,原本管辖“二州五县”的莱州府,就只剩下了“一州三县”,即掖县、昌邑县、潍县和平度州,辖区几乎缩小一半。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民国初期,此后随着“废府存县”政策的推行,莱州府和登州府一并撤销,成为历史名词。
再后来,随着一系列区划调整,明清时期的莱州府辖区,如今已经分属青岛、潍坊、烟台三市。其中,胶莱河以西的昌邑、高密和潍县现都在潍坊市地界;平度、胶州、即墨则属于青岛市管辖;烟台市所分得的莱州府区域虽然面积最小,但却是原来的府驻地——掖县。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8年时,掖县撤县建市,当地的区划名称由掖县改为“莱州市”。而看到“莱州市”这个名字,很多人就会想起当年的莱州府。
(来源:烟台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