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信息

2025

01/23

14:25:43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助邮路畅通 让幸福到家

今年以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坚持以“为乡村著名 助邮路畅通 建幸福家园”为目标,围绕命名设标、采集上图、信息应用等重点任务,加强与邮政等部门的工作对接,全面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建设“幸福家园”。

凝聚工作合力

垦利区以区地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班底,吸纳区农业农村、商务、邮政、交通等部门,建立“乡村著名行动”工作协调机构,细化制订“乡村著名行动”推进方案、“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试点方案等,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基层参与的“乡村著名行动”工作格局。

同时,垦利区通过社会招募、公开遴选、单位推荐等形式,选聘23名专家组建地名专家智库,为“乡村著名行动”提供智力支持。

为深化推广“地名+志愿服务”经验,垦利区还组建了“入海口 民邮情”地名志愿联盟,吸纳260余名邮递从业者加入地名信息采集和标志巡管队伍,构建形成了地名志愿服务体系,有效补充增强了地名工作力量。

规范命名设标

垦利区以村(社区)为单位,结合乡村道路平面图,全面摸排、系统排查有地无名、多地重名及地名不规范等问题696条,并建立台账,做好标注,高效推进整改。

同时,该区制定出台《垦利区村(社区)内部道路街巷命名“十步”实操规范》《垦利区地名备案公告工作规范(试行)》等文件,指导基层依法依规推进工作,目前已命名乡村道路232条、乡村新生地名62处。

垦利区还明确地名标志设置和管理维护标准,着力推进以黄河文化、油田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标志体系建设,并建立巡检制度,固定每年9月为“全区地名标志巡检活动月”。“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新设置乡村地名标志278个,开展地名巡检活动12次,更新维护乡村地名标志479个,有效增强了地名公共服务能力。

带动产业发展

为持续加快乡村地名信息化建设,垦利区编制了《垦利区乡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图操作规程》,与邮政、交通、公安等部门融合推进,构建形成1个区级物流中心、7个镇街物流站、260个村社寄递物流站三级物流体系,同步健全完善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打通快递进村梗阻,畅通了邮政快递惠民服务“最后一百米”。

为发挥地名的地理标识功能,垦利区助力“乡字号”“土字号”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黄河口”生态大米、蜜桃、大闸蟹等产业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省级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有效带动了群众“家门口”致富。

该区还依托沿黄沿海历史人文和风景地标,打造胜坨镇佛头寺村黑陶、垦利街道“城里城外”、红光新村“渔家乐”等精品农旅片区,规划建设杨庙·黄河里乡村振兴学院,实现了地名与研学双向奔赴,带动了全区乡村“三产”融合发展。

培育地名文化

为壮大社会力量参与地名工作,垦利区签约了5家社会组织推行“地名+志愿服务”。例如,区级组建成立“黄蓝情”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7个镇街和红光办事处成立志愿分队,并与城管、交通、邮政等部门联合开展地名标志巡查,积极参与地名文化保护。

垦利区依托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串联起垦利区博物馆、盖希云英雄事迹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和21处村史馆,成功入选“山东省二十条革命文化主题线路”;实施永安镇胜利村美丽村庄项目,建成红色大学堂、民俗文化馆、乡村地名馆等功能区,打造当地乡村红色地名“新坐标”。

此外,垦利区以黄河地名文化为主线,探索差异化、多样化融合发展路径,培育擦亮了董集镇黄河南展文化、胜坨镇石油遗址文化、垦利街道非遗文化、黄河口镇移民文化、渔业区海洋文化等地域文化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


                                                      (来源:中国社会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