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民政局按照民政部、省民政厅部署要求,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以创新为引领,以实效为导向,扎实推进“乡村著名行动”,科学规范地名管理,高效提升地名服务,繁荣活跃地名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科学规划
德州市秉持全局观念,将“乡村著名行动”作为全市“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高位推动、科学规划、精心布局。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充分发挥7800余名村级民政协理员的作用,逐村逐路开展现场核实,全面掌握无名道路信息,逐一登记,限时命名,确保底数清、状况明、数据准。2023年至今,已对全市3586个行政村的7637条街路巷完成命名,消灭了导航“盲区”,方便了群众出行。
德州市民政局将道路信息全部录入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并纳入百度、高德等网络地图平台,实现了地名信息资源共享。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德州市地名服务的数字化水平,还为德州公交公司优化线路、新增站点提供了数据支撑,如127路公交车新增13个站点,便民利民。
德州市还累计投入970万元用于无名道路设标工作,已为1.54万家企业、商家编制了门牌,解决了部分企业周边道路标志不清、定位难的问题,为企业运营发展提供了基础。
优化服务
在“乡村著名行动”的推动下,德州市民政局不断优化地名公共服务,以高质量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德州市筹集专项资金,对完成命名的道路和沿途企业、商家全部编制标准地址,并设立安装标准路牌、门牌,实现了清晰识别、一目了然。此外,通过资源共享,地名信息实现全天候、高精度定位识别,方便了居民日常生活及出行。如,庆云县推出二维码路牌,将社保、医保、水费、电费等高频事项嵌入其中,实现“扫一扫”即可“掌上办”,极大地提高了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德州市还建立起常态化乡村地名信息采集、更新、维护工作机制,将地名标志管理纳入数字城市管理监管平台,及时纠正查处不规范地名,做好各类地名标志的修缮、维护、更新等工作,确保地名信息的准确性。
深挖内涵
德州市民政局在“乡村著名行动”中,注重挖掘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赋名,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市民政局编撰《德州市地名志》和《地名拾遗》等资料,梳理挖掘地名历史文化,并恢复一批具有传承城市文脉意义的老地名,留住乡愁记忆。
德州市创新文化载体,丰富地名文化的表现形式。例如,平原县建立地名文化主题广场,设置村庄地名文化宣传标牌;庆云县挖掘红色地名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景点,讲述红色故事,增强了群众对地名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扩大效应
德州市借助地名宣传推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如庆云县推广了徐元子张培元大葱、崔口刘记烧鸡等特色农产品,深受群众喜爱;宁津县保店镇将无名路命名为“梨园路”,宣传了当地鸭梨产业特色,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
德州市还通过科学命名和宣传推广,吸引企业入驻并形成地标品牌,产生规模效应。如平原县三唐乡作为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所在地,“食谷路”的命名吸引了越来越多食品加工企业入驻,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地标品牌。依托“乡村著名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建设了村级物流快递站点5102个,实现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点全覆盖,助力了当地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