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名”如何撬动乡村之变,书写惠民利民“大文章”呢?山东省民政厅结合“乡村著名行动”,不断丰富“地名+”应用场景,在全国率先开展“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活动,积极探索民政与邮政两部门优势互补,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实现地名服务与寄递物流下乡、农村电商的深度融合,着力发挥地名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强化组织部署,主动融入发展大局。根据民政部《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加快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要求,山东省民政厅在前期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与省邮政管理局联合开展“乡村著名邮路畅通”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着力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标准地名地址管理服务体系和寄递服务网络,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同时,将“乡村著名邮路畅通”活动列入《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攻关任务“揭榜挂帅”工作实施方案》,鼓励支持市县民政部门创新乡村建设实践路径、方法举措,助力服务邮政快递下乡进村。
坚持协作联动,促进双方优势互补。一是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健全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提高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点图上定位精度,建立民政、邮政系统乡村标准地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深化沟通协作,找准寄递服务与“乡村著名行动”的契合点,推动形成互为侧重、各扬其长的良好局面。二是推进地名信息上图。依靠邮递员等社会力量,加大乡村地名信息采集汇集力度,实现乡村地名信息规范上图、常态更新、动态维护。例如,莱西市组织12支“爱心邮路”地名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地名信息排查等工作。同时,结合邮政网点、快递站点的布局和需求,重点对乡镇(街道)驻地道路和乡村邮政快递网点依法实施命名,并编制安装网点楼门牌等,有效解决乡村邮件快件投递地址不清晰、位置不精准的问题,畅通邮政快递惠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建立地名标志巡检和维护制度。及时发现、处置各类地名标志中的问题,更好发挥地名标志导向功能和定位作用。加强乡村标准地名使用链接客货邮融合专线,打通城乡大动脉,畅通乡村微循环,促进工作力量有效整合。
赋能产业发展,实现地名应用惠民。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和互联网地图,充分发挥“互联网+地名服务+寄递服务+农村电商”作用,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有效流动。积极推动地名文化元素融入乡村产业、农产品品牌宣传塑造,着力培育“乡字号”、“土字号”、“农字号”等公共品牌。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打造地名好品600余个。在邮政公司助农直播平台,集中宣传一批乡村名优土特产、民俗旅游产业。创新设计体现地名与邮政快递联合的商标和包装,提升本地优质农优特产品的地名文化内涵和产品知名度。比如,烟台市福山区民政部门和滨州市沾化区民政部门分别将当地的张格庄大樱桃、泊头冬枣原产地标注上图,组织邮政快递企业下沉到田间地头,畅通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利津县、沂南县联合邮政部门推介黄河滩区、沂蒙山区地名好品,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全省各地以“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为契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创新打造基于标准地名地址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深化乡村地名在文化旅游、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指导昌乐县、乳山市、东阿县等地挖掘县域特色乡村地名,在电子地图上标记乡村旅游线路图,把地名信息化作为服务生产、促进消费的牵引点,持续深化地名地址成果应用,提升公共服务管理质效。
(来源:中国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