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准确把握地名管理服务工作系统性重塑战略机遇,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积极适应工作职能转变,从构建特色地名保护机制、地名命名体系、地名使用机制等方面开展工作,助力新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构建特色地名保护机制
一是构建地名传承机制。区民政局联合相关部门,深化与高校合作,共同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先后公布两批西海岸新区地名保护名录。同时,面向全区地名文化工作者、爱好者开展地名故事征集活动,不断培养和发现更多地名文化传承志愿者。二是构建政策落实机制。全面深化“乡村著名行动”,引导各镇(街)、社区立足自身特点,创新地名标志设置形式,利用多媒体矩阵宣传推广。三是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区民政局与相关部门联动,将地名融入文旅资源开发、农产品品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等工作中,形成地名有机融入社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构建特色地名命名体系
一是构建特色实体命名体系。让地名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充分发掘金沙滩、大珠山、灵山岛等自然地理实体的地名文化内涵,让它们成为西海岸新区的文化和旅游名片。在唐岛湾湿地公园、风河生态运动公园等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地实体的命名中,以本地悠久地名命名,传承文化底蕴;凤凰岛旅游度假区、海洋牧场等的命名凸显新区海洋文化特色。在对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楼宇、交通运输等设施的命名中体现世界眼光,中铁世界博览城、东方影都大剧院等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地标性建筑,也成为向世界展示新区精神的窗口。二是构建特色道路命名体系。构建山、江与本地海洋特色相结合的命名格局。道路命名多以自然地理山体、河流命名,“东西为江、南北为山”。如东西走向的长江路、黄河路,南北走向的衡山路、峨眉山路等。胶州湾路、灵山湾路等东西走向道路以本地海湾名称命名;琅琊台路、大珠山路等南北走向道路以本地山川名称命名。青岛西海岸新区前身之一青岛开发区在创业实践中形成了“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加压奋进,争创一流”的区域精神。为了彰显和内化这种精神,将四条新建道路命名为团结路、创业路、奋进路、开拓路。
构建特色地名使用机制
一是发挥特色地名标识作用。西海岸新区着力打造“影视之都、音乐之岛、啤酒之城、会展之滨”4张国际名片。为了建好“影视之都”,区域内建筑、道路的命名采用与影视密切相关的名称,如根据影视奖项命名的金鸡路、金棕榈路、金球路;取自“星光璀璨”“星光熠熠”寓意的星光岛,助力营造影视之都的氛围。东方影都、星光岛大剧院等地名有效彰显了新区的影视文化特色。二是发挥特色地名资源优势。将特色地名转化为资源优势,服务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梳理推出了“藏马山”“金沙滩”“唐岛湾”“灵山湾”“古镇口”“小珠山”等以特色地名命名的6大旅居圈。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动呈现地名文化元素,西海岸新区111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以地名命名的项目有72个,泊里大集、胶南年画、西海岸核雕、塔桥全羊等非遗项目,既传承了地名文化,又助力了乡村振兴。三是打造地名文化主题社区。在王台街道徐村、泊里镇蟠龙庵村分别建设能够辐射东、西两大片区的地名文化主题社区,定期开展以地名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地名故事分享会、地名文化摄影展、地名剪纸交流会、地名标识农品展等,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刻感受到地名文化的熏陶。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