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论坛

2024

08/05

17:06:28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山东方言中表示地貌特征和地名通名的几个字

摘要:在山东等地方言中,“埠”“垓”“湖”“泊”等字,除了其本义或常用义之外,还可以表示不同的地理地貌特征,并用于地名通名。在鲁东、鲁南方言中,“埠”字主要表示高岗或土丘,并用于当地的村镇名。在鲁西南、鲁西方言中,“垓”可以表示村寨堤围或寨墙,并广泛用于村寨名。在鲁南和鲁东南地区,“湖”可以用来表示平原、田野或田地,亦用于地名。在胶东地区方言中,“泊”同样表示平原、田地的意思,也用于当地的村镇名。在这类常见字中,表示地貌特征、用于地名通名的意义及用法,是大中型语文辞书编写工作中的一个盲点,应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山东方言;地名通名用字;“埠”;“垓”;“湖”;“泊”

方言中有不少表示地理(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地貌特征以及用于地名通名的字(词),已被《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大中型语文工具书收录。这尤其表现在收录某些罕见字和方言俗字方面。比如,山东方言中表示“两山之间的谷地;洼地(多用于地名)”的“夼”(kuǎnɡ),“用于地名”的“碃”(qìnɡ),均属于罕见字、生僻字,《现代汉语词典》等均已收录。不过,方言中还有一些比“夼”“碃”更为常见常用的、表示地貌特征和地名通名的字(词),并未被吸收到词典中去。下面,我们就山东方言中的“埠”“垓”“湖”“泊”四字加以探讨,希望能引起辞书编纂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的重视。

一、【埠】

《现代汉语词典》对“埠”的释义是:“①码头,多指有码头的城镇。②商埠。”《汉语大字典》中的“埠”条释义,与《现代汉语词典》大致相同。但是以下各例中“埠”字的意义却未包括其中:

1)高埠处,公孙胜仗剑作法,就空寨中平地上刮剌剌起个霹雳。(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四回)

2)他却站在高埠上正然观看,只听得草中有人言语,急使杖拨开深草看时,原来是呆子在里面说梦话哩。(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

3)即使沙不至城垣,而三丈之外沙有高于城者,据沙埠以巨炮击城,城不能守,此一患也。(清代汪景祺《西征随笔·榆林兵备》)

4)[沙]占魁等走永城,会师克滑县,馀贼走与合,焚会亭。[许]所望与战公基湖,列十火枪土埠上,令众伏地,曰:“贼至二百步,枪发,乘烟疾进击之。”(《清史稿·孝义传三·许所望》)

5)他站在高埠上,一直望着李过一行人马转过山脚后才回去。(姚雪垠《李自成》)

各例中的“埠”应指高岗或土丘的意思。上举数部权威辞书都没有收录“埠”字的这一意义。《汉语大词典》收有“高埠”条,释义为“高土丘”,稍稍弥补了“埠”字释义的不足。不过,“埠”与“高埠”毕竟分属两个条目,并且不在同一卷次,读者查找起来殊为不便。

有些地方志或方言志收录并记载了“埠”字的这一意义和用法。如1935年《莱阳县志》卷三:“丘陵曰塂,曰埠(本字为阜)。”有些则是由这一意义的“埠”字组成的复音词。如1928年《胶澳志》卷三:“埠子,山岭之谓,亦曰高岗。”潍坊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等编的《潍坊方言志》指出,土丘,寿光叫“埠子”,寒亭、昌邑、高密叫“土埠子”。于克仁《平度方言志》也称土丘为“土埠子”。其他还有称“埠岭”的,称“土埠岭子”的,称“土埠盖儿”的,等等。

“埠”字表示高岗或土丘,在山东方言特别是鲁东方言中,更常见的使用场合则是用于村镇名。根据《平度方言志》,该市以“埠”命名的村镇有十多个,如白埠、灰埠、南埠、王埠、涩埠、大曲家埠、郭家埠、八王埠、流丹埠、柘埠(儿)等。根据《即墨方言志》,该市以“埠”命名的村镇有牛齐埠、埠后、高埠洼等。其他如青岛市市北区错埠岭,原是因该地有多个小山头错落其间而得名;城阳区中华埠,乃是“种花埠”的讹音,因该村附近有个适宜种植棉花的土埠子而得名。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齐名,并称中国木版画的三大产地。沂南县砖埠镇砖埠村,原称安逸庄,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村民迁居南北两处高地重建新村,南村称为“游埠子”,北村称为“转埠子”,“转埠子”后演变为“砖埠”。三国时名相诸葛亮、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其故里均在此附近。山东淄川籍著名作家蒲松龄在《日用俗字·树木章》中写道:“街巷胡同榆夹户,庄疃埠套柳遮河。”说明至迟在清代初年的鲁中一带,“埠”字就已成为跟“庄”“疃”“套”同等常见的用于村镇的通名用字了。

需要指出的是,“埠”字表示码头或商埠的意义,也可以用于地名,如安徽蚌埠、江西九江徐埠等。因此,既不要认为所有带“埠”字的地名一定与高岗或土丘有关,也不要认为所有带“埠”字的地名一定都是码头或商埠。大致说来,淮河流域以南地名“×埠”中的“埠”,大多与码头或商埠有关;山东地区特别是胶东半岛地名“×埠”中的“埠”,大多表示高岗或土丘。

表示高岗或土丘义的“埠”,古代文献中偶有写作“部”的。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十云:“部者,阜之类也。今齐鲁之间田中少高,名之为部也。”丁惟汾《俚语证古·地》释“土部子”云:“地高处谓之土部子。部为阜(古音读比由切)之双声音转。”丁氏之所谓“土部子”,即人们通常所说所写的“土埠子”。

“埠”的本字或古字当为“阜”。《说文解字》释“阜”曰:“大陆,山无石者。象形。”刘熙《释名·释山》云:“土山曰阜。”“阜”与“埠”的意思相通。此义仍保留在“曲阜”这个地名之中。曲阜之名始见于《礼记·明堂位》:“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至于“曲阜”得名的由来,《风俗通义》卷十解释说:“阜者······言平地隆踊,不属于山陵也。今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意思是说:阜指平地隆起的小丘,跟大山高陵不尽一样。在应劭生活的汉代,曲阜在鲁城中,弯弯曲曲有七八里长。可见,“曲阜”的本义就是指弯弯曲曲的小土丘。“阜”字在中古以前声母为双唇音,大略读如“部”(bu)。大约在唐宋之际,唇齿音声母f从双唇音中演化出来,“阜”始有fù音。曲阜中的“阜”,语音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古义却保留下来。之后,为使“阜”字的土丘义更为显豁,便增加土旁而成为“埠”。因此,在“土丘”这个意义上,“埠”是“阜”的后起分化字,而“阜”是“埠”的本字。

二、【垓】

“垓”,包括《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在内的语文辞书,只收ɡāi一个读音,主要义项有:荒远之地、界限、古数名(指一万万)、古地名(只限于“垓下”)等。在鲁西南和鲁西方言中,“垓”不仅可以表示村寨堤围或寨墙,而且广泛用于村寨名。表示这一意义和用法的“垓”,口语中普遍念hǎi,与“海”同音。

比如,鲁西南地区取名马垓的村寨有很多。单就菏泽市来说,牡丹区都司镇、胡集镇以及郓城县丁里长镇,都有叫马垓的村子。其中,牡丹区都司镇马垓又名“西马垓”,是个较大的回民聚居村落,晚清重臣马新贻即葬于此处。据《马氏家谱》记述,马氏先祖于明洪武十年居于此地,村子原名马家海,简称“马海”。后按习惯写法,把“海”字写作“垓”字。

济宁市嘉祥县有个黄垓镇,镇政府驻地黄垓村。关于村名的来历,据《黄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初年,始祖黄耀德从诸城迁居此地,围村挖沟筑寨,俗称“垓子”,故以姓氏命名为黄垓。该镇辖区内以“垓”为名的村子,还有司垓、张垓、东丁垓、西丁垓等。

泰安市西部亦有叫“×垓”(×多为姓氏)的村寨。东平县戴庙镇就有孟垓村(镇政府驻地,位于东平湖西侧)、张垓村等。

聊城市也有叫“×垓”的村寨。如阳谷县李台镇何垓、十五里园镇贾垓,以及东阿县刘集镇魏垓等。

也有叫“垓子”的。如临清市刘垓子镇、巨野县太平镇小垓子村等。

鲁西南、鲁西地名中的“垓”(hǎi),其义其音到底怎么来的?说法并不一致,值得探究。

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是“垓”源于“海”字。在鲁西南、鲁西方言中,面积较大的水池或水坑叫作“海子”,村寨围墙之外的沟壕叫作“寨墙海子”或“海壕”。鲁西南、鲁西地区叫“×垓”的村寨,大多处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带,地势低洼,往往会因为内涝而积水。为了防止村舍被水冲淹,当地人便围村挖沟筑寨,这便造成墙外一片汪洋,壕沟内积水甚至可达数米之深,终年不涸。村寨名“×海”以及寨墙外的“海壕”等,便由此而来。后来,“海”的水池、水坑义不再为大家所熟知,或者为了强调村寨的寨墙、堤围义,有好事者便取“亥”作声旁、“土”作形旁,将“海”转写成“垓”。这样一来,“垓”字实际上增加了一个“海”的读音,并被大家广泛接受,流传至今。上述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马垓的来源,应属于这种情况。笔者之一就是菏泽市牡丹区人,故乡有个张垓村,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一直写作“张海”,而写作“张垓”好像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现在则是“张海”和“张垓”两种写法并行。

另有一种说法则源于《康熙字典》“垓”字下的一段释文。《康熙字典》云:“[垓]又地名。《史记·项羽纪》:‘汉王围项羽于垓下。’《注》:‘垓,堤名,在沛县。一曰聚邑名。’《正义》:‘垓是高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侧,故曰垓。’”这就是说,“垓”本有堤围、高岗的意思。鲁西南、鲁西名叫“×垓”的村寨,多是因围村挖沟筑寨而得名,所筑的寨墙一般都又高又陡,兼具防水、防匪两种功能,本地方言称作“垓墙”或“垓子墙”。筑墙用土即从墙外四周土地中所出,土挖得多了,便形成深深的壕沟,方言称作“垓壕”或“垓子壕”。垓墙围村而筑,留有出入村寨的大门,方言称作“垓子门”。在上个世纪中期的鲁西南、鲁西乡村中,这种建筑格局仍能见到。保留在山东方言中的“垓”正是取其堤围、高岗的古义。“垓”的古义虽然保留下来,但是读音ɡāi却发生了变化而读作hǎi,这可能是由于“秀才认字认半边”的“误读”而造成的。最初有人据“垓”字的声旁“亥”误读成“hǎi”,随后人们便以讹传讹,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了hǎi这个读音而流传下来。

上述两种说法何者为是,一时难以做出定论,也不排除两种因素兼而有之的可能性,但在鲁西南、鲁西方言中表示地名的“垓”音hǎi,却是不争的客观事实,而且这一事实实际上也被“官方”所承认。笔者非常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山东省梁山县韩垓乡出了个全国闻名的模范军嫂韩素云,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播报她的先进事迹时,便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将韩垓读作Hánhǎi。

《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既然可以收录“夼”“碃”这类表示地理地貌和地名的特殊用字,与之情况相似、读音且很特殊的“垓”字,便没有理由让它在词典中缺席。

三、【湖】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湖”条分立四个义项:“①被陆地围着的大片积水。②指浙江湖州。③指湖南、湖北。④姓。”《汉语大字典》也分四个义项:义项①同《现代汉语词典》,其他义项则是古州县名、古水名之类。《汉语大词典》立为三个义项:①积水的大泊。②指湖南省、湖北省。③指浙江省湖州市。显而易见,三部辞书中的义项①“被陆地围着的大片积水”或“积水的大泊”,亦即“湖泊”义,是“湖”字的本义,其他义项都是与“湖泊”义有一定关联的“专名”义。那么,“湖”字除了“湖泊”的本义及其相关专名义外,是否还表示别的意思呢?

在山东南部、东南部和邻近山东的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的有些地方,“湖”可以用来表示平原、田野或田地。这在有关方言词典或方言志中均有明确记录。

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四卷)“湖”条:“<名>田地;庄稼地。(一)中原官话。山东郯城。江苏徐州:下~干活去了丨漫山野~都是人。江苏赣榆:东~(东边的地)丨西~(西边儿的地)。(二)江淮官话。江苏连云港:下~干活。”

董绍克、张家芝《山东方言词典》“湖”条:“①农村居民点周围的庄稼地。(临沂)②泛指田野。(枣庄)”

邵燕梅、刘长锋、邵明武《沂南方言志》“湖”条:“洼地;平原地。”

马静、吴永焕《临沂方言志》指出,莒南、沂南、苍山称平地为“湖”,兰山区、河东区、苍山、郯城、临沭称野外或野地为“湖”。

邱光华在《“下湖”考》一文中指出,皖东北宿州市称田野、田地为“湖”,下地为“下湖”,当地有农谚云:“九九八十一,家里送饭湖里吃。”

文学作品中也有“湖”表示平原、田野义的用例:

6)又遇着饥馑荒年,淮城内外俱被水淹了,湖里水田浸烂,每斗米卖到一两二钱纹银。(明末清初丁耀亢《续金瓶梅》第五十回)

7)有田湖里躺,生草不生粮;粮靠人工长,不种就成荒。(王希坚《翻身民歌·田和力》)

例(6)中,“湖里水田”如果理解为“湖泊里的水田”,则于理不通:大片积水的湖泊里面怎么可能还有田地呢?显然,这里的“湖”用的不是它的“湖泊”的本义,而是用的它的“平原、田野”的引申义、方言义,“湖里水田”即平原里的水田或田野里的水田。丁耀亢是山东诸城人,《续金瓶梅》主要叙写山东、苏北一带的人物和故事,小说中有很多山东方言词语,因此,把这里的“湖”视作表示“平原、田野”义的方言用法,有理有据,顺理成章。例(7)中,“有田湖里躺”是说有田地而躺在地上不劳动,“湖”也是表示田野、田地的意思。

鲁南、鲁东南地区大多为丘陵地带,在两个或多个小山丘之间,往往会自然形成一片海拔相对较低、有利于农耕的平旷之地,当地人将这种地貌称之为“湖”。山东安丘人周干庭在《山东土语研究·鲁南部土语》中给出这样一个例句:“往湖里去。”(按:“逛”的异写)。作者还特地注明:“临沂所谓湖,即鲁东部所谓坡。何以谓坡为湖?因该地多污下,夏日多水,故以湖名坡也。”周干庭这里用了“坡”字,实际也可写作“泊”。今天一些叫作“湖”或“泊(坡)”的地方,原本多为低洼平地,夏秋多雨时往往形成内涝,俨然一片湖沼。山东方言中的“湖”或“泊(坡)”的平地、田野义,当是由其“湖泊”的本义经过多年积淀逐渐衍化而来的。

“湖”的平原、田野义,在鲁南、鲁东南方言中还常用于地名的通名。日照市东港区有南湖镇、西湖镇,还有上湖村、下湖村,这些带有“湖”字的村镇都没有湖泊,而只有大片的平地原野。五莲县中至镇有个村子叫万牛湖,据传早年间因村子居于草木茂盛、宜于放牧群牛的低洼野地而得名,现在已是一片平原良田。沂南县政府驻地界湖镇,因界于地势较低的两片平地之间的小丘上而得名。

四、【泊】

“泊”是个多音字,我们讨论的是读作pō音的“泊”。《现代汉语词典》“泊”(pō)条释为“湖(多用于湖名)”,《汉语大字典》释为“湖泽”,《汉语大词典》释为“湖泽;沼泽”。三部辞书均认为“泊”就是指“湖”或“湖泽”。

“泊”表示“湖泊”或“湖泽”,这是它的本义或常用义,除此之外,它是否也跟“湖”一样,还能表示其他意义呢?我们发现,在山东方言特别是在烟台、威海、青岛等市所在的胶东地区方言中,“泊”除了其常用义之外,同样可以表示平原、田地的意思。先看有关方言词典或地方志中的记载。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三卷)“泊”条:“<名>平原。胶辽官话。山东牟平。1936年《牟平县志》:‘平原曰~。’山东莱阳。1935年《莱阳县志》:‘平原曰~。’”又“泊地”条:“<名>平地;平原。胶辽官话。山东长岛、牟平。”

罗福腾《牟平方言词典》“泊”条:“①平原:一马平~。②平原地:家西全是~丨△打一枪,惊一~;杀一个,惊一百。”又“泊地”条:“地势平坦的地:~怕涝不怕干。”

董绍克、张家芝《山东方言词典》“泊地”条:“山间平地。(威海)”

“泊”表示平原、田地,不仅记录在方言词典或地方志中,在明代以来山东作家的作品中也时有所见。例如:

8)这坨儿山水园林生意广,要饱呵泊下田,要暖呵陌上桑。(明代冯惟敏《点绛唇·量移鲁士师东归述喜》套曲)

9)有一天,老大和老二在泊里锄地,休息的时候台起话来。(王统照选编《山东民间故事·弟兄三个》,上海儿童书局1948年)

10)这就是灵山的年青一代的民兵,他们刚从东面海滨参加军事演习回来,现在又到泊里收割谷子去了。(峻青《秋色赋·夜宿灵山》)

冯惟敏、王统照、峻青分别是山东临朐人、诸城人、海阳人,三例中的“泊”应该都属于山东方言词,表示平原、田地的意思。例(8)中的“泊下田”,即平原里的田地:例(9)中的“在泊里锄地”,即在田里锄地;例(10)中的“到泊里收割谷子”,即到地里收割谷子。需要指出的是,例(10)转引自《汉语大词典》,该词典是把它当作“泊”表示“湖泽、沼泽”义的书证加以引用的。这显然误解了作品的原意。峻青这篇散文是写故乡山东海阳的人和事,文中提到的“谷子”应该不是稻谷(水稻),而是北方地区广泛种植的可以碾成小米的谷子(粟)。谷子是耐旱怕涝的作物,不可能种在常年积水的湖泊里,人们更不可能到湖泊里去收割成熟的谷子。因此,这里的“泊”不可能是指“湖泽、沼泽”,而只能是胶东方言中的平原、田野、田地的意思。这跟上文例(6)中“湖”字不表湖泊的本义而表田地的方言义,情形几乎完全相同。

“泊”的平原、田地义也可用于地名(多为村镇名)。《牟平方言词典》“泊”字头下将“地名用字”单列一个义项,并解释说:“多作平原地带的村庄名。据县政府地名办公室统计,全县以‘泊’字命名的村庄共十三个:马家~。”胶东地区带有“泊”字的比较有名的村镇还有:海阳市郭城镇战场泊,曾为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驻地;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威海国际机场即位于此;青岛市黄岛区泊里镇,辖区内有青岛西海岸董家口港;等等。

“湖”一样,“泊”的平原、田地义当源自本义“湖泊、湖沼”。现在胶东地区大凡含有“泊”字的地方或村镇,很久以前应该都是一片涝洼湿地或海拔相对较低的平地,故被称为“泊”。但年长日久,泥土淤积,积水退去,洼地变成了平地良田。地理面貌虽然改变了,原来的地名用字却被沿用传承下来,于是“泊”增添了一个表示平原、田地的新的义项。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一新义主要在胶辽官话的范围内使用。

山东方言中的“埠”“垓”“湖”“泊”四字,除了其本义或常见义外,还都有各自不同的引申义与特殊用法,它们都可以表示相应的地理地貌特征,并且均用于地名通名。这些字表示地貌特征、用于地名通名的意义或用法,现有的权威性大中型语文辞书多未涉及,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有的甚至将表示某一地貌特征的特殊义误释为常见义或本义。因此,我们建议,有关辞书应将“埠”“垓”“湖”“泊”等字的特殊意义和用法适时补收进去,并修正相关释义错误。

相较于“夼”“碃”这类明显的表示地貌特征和地名通名的稀见字、生僻字,“埠”“垓”“湖”“泊”这类常见字的表示地貌特征、用于地名通名的意义或用法,就显得隐蔽得多,发现和揭示这类普通字、常用字的“隐性”意义和用法,也更加困难。这或许是大中型语文辞书编纂工作中的一个盲点,希望能引起辞书编纂者的注意。

                                      (来源:江西地名研究)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