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24

08/05

17:05:09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张海、焦海、岳海、魏海...你知道阳谷为什么这么多“海”村名?

阳谷海文化溯源

鲁西海名村很多,又以阳谷县为最,如张海、焦海、岳海、魏海等等,阳谷县有四十多个,就全国而言,也是排在首位的。

阳谷县为什么有这么多海名村?阳谷旧志是这样说的:“阳谷村庄曰屯、曰寨、曰海……起土挑濠曰海。”为什么挑濠曰海?是不是有深层的文化寓意在里面?嗯,没错,这里是上古穷桑地区,那个时代,城池四周的水域多称呼海。阳谷传承了穷桑文化,自然就保留了原始“海”的记忆。

下面就为大家来溯流溯源,了解一下常识之前的“海”。

一、海的概念今古不同

现代汉语海的概念是“大洋靠近陆地的水域,水咸”。而上古海的概念多指城外的水域,意思就是湖泽,城外或区域外就是“海外”。《尔雅•释地》中“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就是指中原王朝之外各方,中原为海内。华夏人文记忆源头是穷桑,穷桑时代的中心都邑是古阿邑,在阳谷县阿城镇西北三公里。阿井碑记有载:“海内古迹莫先于此”,它向世人述说着古老的人文信息。古阿邑的春分日出之地旸谷,又叫朝阳谷,是穷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阳谷核心文化“谷山春晓”之源。古阿邑正东二十公里处就是旸谷,今还有阳(旸)谷山,谷山东三公里有谷城,这里就属于是“东海之外”了。

《山海经·大荒东经》里有“东海之外少昊之国”,还有羲和之国帝俊之“妻”的郪邑,都在朝阳谷周围。《海外北经》里有聂耳国,古聂国故城在聊城北部,阿聂两地不足百里。这些古地名,都在古阿邑的周围,也就说明,在以古阿邑为中心的外围水域,叫海或者海外,这是诞生于古穷桑地区的原生“海文化”。

二、穷桑旸谷

《帝王世纪》云:“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濮阳帝丘)。”这些史料足以证明,穷桑是一片区域,也是几位帝王时代。关于穷桑,晋王嘉《拾遗记·少昊》中这样说:“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根据我前几篇文章对穷桑的探析论述,确定了穷桑是以古阿邑为中心方圆百余里区域。加上《山海经》部分篇章及古学者注疏等有力佐证,使得我们认识穷桑以及原生海文化,也就容易了很多。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袁珂校注:“所谓甘渊、汤(旸)谷、穷桑盖一地也。”又通过《帝王世纪》释读“穷桑在鲁北”讯息来确定,黄帝邑于阿(古阿邑)、少昊邑于清,两者在穷桑中北部;颛顼初都穷桑,邑于棘城,位穷桑南部,在东平湖东北部旧县乡,这样,“西海之滨”说就成立了,所谓的西海,是古东平湖水域,为鲁地人称呼的西海。

另外,甘水就是扈泉,“帝俊之妻”是郪邑,在谷城附近,为羲和之国;少昊清邑在东阿县南部黄河北岸,堂邑县志有记载传承。这样,基本上可以确定,鲁西大部区域,就是古穷桑。

三、海文化流变

穷桑后的海文化发生了变化,文化播迁一直在进行。先从渤海说起,渤海远古称之为渤澥。公元698年,东北一古族首领大祚荣,在吉林敦化附近建立政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

《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这里“海”确实是指的大海,为引申之义“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谓之海”。由此,“海”名使用向更大的水面倾斜。黄河入海为之黄海;江汉入海为之东海;中国之南“海”为南海,对应的北海是渤海;中国西部是高原,西海名赋予了青海湖,王莽时期在青海湖附近设置过西海郡。秦代设置有东海郡,在山东临沂区域,郡治在郯县。而北海郡,是汉代设置,在山东青州东部区域,郡治营陵。大中国的四海概念,基本上是定格于秦汉时期。之后,原始穷桑海文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之由湖、泽来替代。

四、海文化传承

大陆的海文化传承分三支,一脉是皇家继承;一脉是民族迁徙带到了南方,如洱海、滇海、草海等;再就是被阳谷嫡传的穷桑本地原生海文化。

1)皇家海文化

北京皇城,处处显现着古穷桑的文化气息。皇家苑囿之池曰海,如北海、中海、南海,皇家随便一个大坑就叫海,故宫里的大缸也称海,叫门海,大碗叫海碗。皇家的海文化继承,只是穷桑文化的一部分。帝王祭祀活动场所,天坛祭天,在皇城东南,传承于古阿邑与其桃丘的关系;皇城日坛春分祭日,传承于古阿邑与其旸谷的关系。紫禁城、紫光阁之类的“紫”文化名称,文脉也是穷桑伊始。

2)穷桑海文化嫡传

阳谷名源于春秋阳谷邑,关联地名有朝阳谷、阳谷山、谷城、谷城山、小谷城及阳谷邑。阳谷山就是旸谷山,古阿邑的春分日出之地。旸谷东是谷城,谷城山及其南十多里山头均称谷城山,《魏土地记》曰“谷城山阳谷之地”。推论结果也是西部中原的“旸谷之地”。阳谷清康熙年县志序:“谷邑古诸侯之国也”。阳谷为诸侯国未见详史记载,但阳谷县传承了穷桑原谷地文化却是事实,将穷桑旸谷文化压缩打包,随阳谷迁移而流动,是为嫡传文脉。难怪张学海先生言“阳谷就是穷桑”,他作为山东考古研究所专家,定是通过历史文脉信息得出的结论。

隋代设置阳谷县,后因水患不断西迁。自宋代阳谷治所落户今址以后,在文人怀旧情结驱使下,阳谷人陆续移接了远古历史文化。首先,培塿了谷山、黄山、龟山谓“三山不见山”,复制了第一山碑,称古八景之“谷山春晓”为“天下第一山”。带来了“阳谷北境有宓城伏羲之城”的故事,王子斗宝的故事,古柳树的故事等。春秋时代的阳谷会盟台,安置在城南门西部,西门外纪念汉代张良和黄石公设置了西汉庄等,不一而足。

再着重表述一下紫石街,这是穷桑文化的重点。老城(宋)内唯一东西大街叫“紫石街”,东门外设置紫坑洼(今紫汇湖)。“紫”这个非同寻常的皇家专用词,在阳谷流变成“天降紫石”的神话传说,实质是“叶红椹紫,万岁一实”紫实的穷桑隐喻,避讳犯上而为之。紫石街西首老县衙西部,古人设置了一处日中地(讹传为无影地),意为阳谷(旸谷)就是春分日中。日中是昼夜均等,阴阳交泰,与“谷山春晓”、第一山碑是一系列,仿原始文化,就是古阿邑的春分日出之地,旸谷是正中。县衙置于“谷山之离坤”,也就是大隅首培塿谷山的西南位,因是迁移文化,故又赋予了新的文化理念,诞生了“阳谷谷山之阳”说。

阳谷人多由明代山西迁此,官府根据古文化记忆,来安置移民定居村庄。比如宓姓,根据文化记忆安置在北境,叫宓城集。绝大多数村庄都是按姓氏文化+地域文化命名,形成这屯那寨等地名。围绕县城,星罗棋布安置了许多海名村,城西后来又增设西湖地名。此布局俨然就是古穷桑的压缩版,阳谷城象征穷桑之都古阿邑,寓意着曾经的“西海之滨”“四海之中”、海会帝都。穷桑文化附着在了阳谷,这种隐藏式文化传承,是避讳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不得已而为之。即便是帝王允许的地方祭祀场所,也不能撞衫皇家词汇。比如谷城(旧东阿城)的祭天坛,避讳叫南坛,寿张城的祭天坛叫南台。

阳谷的“海”名村,传承着古老的原生海文化,形式独特,耐人寻味和研究。文化迁移亦是文化播迁,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源争论,都是因为播迁原因。原生的也好,播迁的也好,只要存在就是合理的,只要有人传承,我们的文化就不会丢失。

                                         (来源:今日阳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