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黄岛区)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抓好《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要求的落实落地,以“凸显地方特色,赓续地名文脉,服务国家战略”为主导,从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经略海洋、地名使用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助力新区高质量发展。
构建保护机制
西海岸新区赓续地名文脉,构建地名传承机制。区民政局联合相关部门,深化与驻区高校合作,共同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现已公布两批西海岸新区地名保护名录。琅琊台、泊里镇、薛家岛街道、灵山卫街道、王台街道等地名被《青岛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收录。同时,区民政局面向全区地名文化工作者、爱好者、学生群体开展地名故事征集活动,对征集来的优秀地名故事进行集中展示,不断培养和发现更多地名文化传承志愿者。
在全面推进“乡村著名行动”中,该区引导各镇(街)、社区立足自身特点,创新地名标志设置形式,按照“突出中式特色、体现历史内涵、彰显时代风貌”的要求,打造新区地名文化主题社区。利用多媒体矩阵,线上线下宣传推广“乡村著名行动”采集上图微信小程序,促使导航更精准、快递进村更快捷、农产品进城更顺畅、旅游推介更有力。
区民政局还注重实现部门联动,与区文化和旅游局、商务局、农业农村局、海洋发展局、教育和体育局等联动,挖掘特色地名文化元素,将地名文化融入文旅资源、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公共品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等具体工作中,并通过大力搜集和宣传,将地名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及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构建命名体系
在对实体地名的保护和命名工作中,西海岸新区充分发掘金沙滩、银沙滩、大珠山、小珠山、灵山岛、琅琊台等自然地理实体的地名文化内涵,使之成为该区的文化和旅游名片。同时,在对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地等实体的命名中注重彰显地方特色,如,唐岛湾湿地公园、风河生态运动公园等;凤凰岛旅游度假区、海洋牧场、海军公园等命名则凸显海洋文化。在对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楼宇、交通运输等设施的命名中,注重彰显世界眼光,中铁世界博览城、东方影都大剧院等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地标性建筑,也成为向世界展示新区形象的窗口。
该区道路命名则多以国内自然地理山体、河流来命名,遵循“东西为江、南北为山”的规则。如南北走向的衡山路、峨眉山路,东西走向的长江路、黄河路等。在路名体现当地海洋山川特色和区域文化方面,则以琅琊台路、大珠山路、胶州湾路、灵山湾路等命名。此外,该区还将区域精神嵌入道路名称。青岛西海岸新区前身之一的青岛开发区在创业实践中形成了“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加压奋进,争创一流”的区域精神。为了彰显这一精神,该区打破南北为山的命名惯例,将四条新建道路命名为团结路、创业路、奋进路、开拓路。
构建使用机制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着力打造“影视之都、音乐之岛、啤酒之城、会展之滨”四张国际名片。在新区影视基地建成之初,区域内建筑、道路的命名均采用与影视密切相关的名称,如根据影视奖项命名的金鸡路、金棕榈路、金球路等,取自“星光璀璨”寓意的“星光岛”,都助力营造了“影视之都”的氛围,吸引了大量拍摄团队和游客前来感受、体验“影视之都”的风采与魅力。
区民政局还将特色地名转化为资源优势,配合区文化和旅游局梳理推出了“藏马山”“金沙滩”“唐岛湾”“灵山湾”“古镇口”“小珠山”等以特色地名命名的旅居圈;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动呈现地名文化元素,在该区111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以地名命名的项目达72个,如泊里大集、泊里麦草画、胶南年画、西海岸核雕、琅琊台传说等,既传承了地名文化,又助力了乡村振兴。
此外,为适应乡村建设、旅游发展等需要,该区民政局统筹规划,探索地名标志形式,将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元素融入镇街、社区景观建设中。在王台街道徐村、泊里镇蟠龙庵村分别建设地名文化主题社区,定期开展地名故事分享会、地名文化摄影展、地名剪纸交流会、地名标识农品展等地名文化宣传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文化生活。
(来源:中国社会报)